旧时巴中运输风俗

巴中各区县旧时运输多是肩挑背背用苦力,故有“肩挑背磨”的说法。还有木船水运和人力滑竿等类。

一、背挑运输

使用的工具有背篼、夹背、背架、打拄、箩筐、桶、扁担等。在山区,旧时全是人力背运。背架有两种,一种是直架,多用于背柴火和短途运输;一种是曲架,俗称“二架子”,多用于长途运输,使用这种工具从事长途运输的人,俗称“背二哥”。他们跋涉于荒山野水间,把山区的农副土特产品背运出去,把山区人民生产、生活所需的工具、盐巴、布匹、日用品等货物背运回来,饿吃“帽儿头”(大米饭一碗装成帽子顶),渴饮山泉水,成天汗流浃背,常以歌声来消除辛苦和疲劳。建国后,普修公路和机耕道,板车、拖拉机和汽车逐渐代替过去的“肩挑背磨”。

背二哥歌词三首:

(一)打拄子,二尺八,上坡下坡离不得它,爬山过水探深浅,亲生幺儿不及它。伙计,又走哇!

(二)背二(喂)哥(儿)哟,背二(哟)哥(哟嗬哟),哪个叫你(吨)背那么多(哟,哎)!

(三)长不过于路,短不过于年,松不过于“帽儿头”,紧不过于钱!

在丘陵和山下一些地区,又以挑担运输较多。一根扁担加两个箩筐或两只桶,用肩膀挑着扁担,扁担两头挂着装东西的箩筐或桶。打谷子时要担水谷子,家中煮饭用水要担水。

而今公路运输发展了,长途背挑运输由汽车运输替代,但短途运输仍存在背挑。巴中市城区和几个县城内,就有很多背二哥为人们搞短途运输,以此获取劳动报酬。

旧时巴中抬滑竿照片
旧时巴中抬滑竿照片

二、木船水运

巴河上下,旧时木船甚多,小的载数十吨,大的载数百吨。船上有舵手、船工,他们整日吃住在木船上,在巴河水上从事木船运输。运粮、运棉、运油、运糖……旧时上海客商在通江购买银耳,批量运出,许多是通过木船运往重庆。涨水时,运输量大。涨水时还用放筏子的方法把木料运出去。筏子,是将要运出去的木料并排捆绑成一个大船形,放在水面,放筏人拨方向,随水流运走,显出“人在筏上筏在天,天上白云连炊烟”的情景。不涨水时,木船运输上行在滩头时,有数个、十余个工在河边拉船,喊出的牵船号子十分动听。木船水运除了运货物外,也有运载人的船,从巴中上游到平昌,乃至下重庆,亦可坐船前往。

过去坐船到重庆的人,大都是一些经商的人,一般坐船的人不太多。坐人的船,如有姓陈的上船,不能说姓陈,要说姓鄢,因为船忌讳沉,而“陈”是“沉”的谐音,说姓“陈”(沉)怕船遇险沉水。

牵船号子两首:

(一)吆喂吆喂吆嗬咳……巴河水,水连山,礁多浪大是陡滩。船在河中上行难,牵过陡滩才平安。

(二)吆喂吆喂吆嗬咳……千斤纤绳拉在肩,拖着船儿上陡滩。过了陡滩才歇气,过了陡滩好行船。

三、抬滑竿

旧时巴中一带有钱的人走远一点路,要请人用滑竿抬着走。

乡抬滑竿的人叫“脚夫”。滑竿是用两根坚实的粗竹竿排着,中间扎结上竹编的坐椅或睡椅,冬天椅上可铺垫毡毯,竹竿两端用竹板或扁木将两根竹竿紧紧连着,作为抬竿,人坐在竹竿中间的椅上,两个抬工一前一后地抬着人走。建国后,滑竿被废止,认为 ;是压迫剥削劳动者的表现,坐滑竿与抬滑竿是不平等。但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在光雾山旅游区,又兴起了抬滑竿的运输,因为老人、妇女上山劳累,坐滑竿舒适,并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旅游区加以继承。

THE END
打赏
海报
旧时巴中运输风俗
巴中各区县旧时运输多是肩挑背背用苦力,故有“肩挑背磨”的说法。还有木船水运和人力滑竿等类。 一、背挑运输 使用的工具有背篼、夹背、背架、打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