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不可移动文物

通江历史悠久,境内文物资源丰富。1987 年,国家进行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通江作为达县地区文物普查试点县,共发现文物点1000 余处,经筛选人《文物地图集》有297处。2002 年,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开展了“渠江流域先秦以前文化的考古调查”,经实地调查和论证,确认禹王宫、大梁上、凤凰包、沙泥坪、风箱崖为新石器中晚期文化遗址,时代与擂鼓寨同期。此次考古调查还发现位于董溪乡的橡子坡遗址为秦代文物遗址,填补了通江秦代文化遗址的空白。1990 年 12月至1991 年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县文管所首次对擂鼓寨遗址进行正规考古发掘,从绝对年代上比较,该遗址应略早于三星堆一期文化,与绵阳边堆山遗址相当,这又填补了四川龙山文化谱系和类型的空白。其发掘报告发表于《四川考古报告集》,近年在县城西郊阳光小区洪恩寺遗址出土的唐、宋彩陶像十分精美,全国罕见。截至2005 年底,共发现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不可移动文物点1000 余处,人《中国文物分布图集》文物点250处,现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94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处3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90处。

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  该址原为文庙,位于县城诺江镇文庙街 29号。文庙始建于宋,后毁。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于旧址重建,清咸丰大修时改歇山为悬山式建筑风格。第一台基由万仞宫墙、钟楼、泮池、厢房、棂星门组成,已毁于近代。第二台基的戟门(总指挥部警卫驻地)、东西庑(东为总指挥办公室、西为机要室)和第三台基上的大成殿(总指挥部作战室)保存完整。现存建筑占地面积1512 平方米,房屋 4栋,土木石穿斗台梁结构。1932 年 12月25日,红四方面军解放通江县城,总指挥部设于此至1935 年 1月。

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  该址原为学宫,位于文庙左侧,始建于宋嘉祐中,明洪武十四年(1381)重建,清嘉庆三年(1798)被白莲教义军焚毁,嘉庆十五年(1810)重建。整个建筑呈左右复合院布局,现存房屋34间,占地 1575 平方米,建筑面积1120 平方米,呈复四合院布局,土木穿斗结构。1932 年 12月下旬至1935 年春,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设于此,成为方面军及川陕苏区的政治机关。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原名王坪烈士墓,座落在沙溪镇王坪村,墓地坐西南向东北,  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共安葬红军烈士3800多名。20世纪90 年代,为缅怀先烈,陵园内修建了集墓,集中安葬了7800 余名烈士遗骸,为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土陵园。1934 年 3月,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迁至王坪村,因缺医少药,伤病员牺牲后安葬在医院附近。同年 7月,在墓区修建了一座纪念碑,通高4. 57米,碑帽呈塔形,碑座为须弥座,碑身为长方体,正面竖刻“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两边刻有联语,上联是“为工农而牺牲”,下联为“是革命的先驱”,横额“万世光荣”,左右两侧镌刻着手枪和步枪的浮雕图案,碑座正面镌刻着镰JJ斧头和五星浮雕图案。墓碑前有石供桌一张,左右两边各置一门仿真石质迫击炮,整体图案和文字由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设计和书画。

1988 年 1月13日,国务院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总政治部旧址和烈士墓,一起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 年,经民政部批准更名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累进税执据(左)、印花税票(右)(1933年)
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累进税执据(左)、印花税票(右)(1933年)
THE END
打赏
海报
通江不可移动文物
通江历史悠久,境内文物资源丰富。1987 年,国家进行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通江作为达县地区文物普查试点县,共发现文物点1000 余处,经筛选人《文物地图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