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文帝死于平昌望京寺一一一代皇帝逃亡蜀地考

望京寺传说建文帝的坟墓
望京寺传说建文帝的坟墓

明朝建文帝,离世几百多年了,至今下落,成为历史悬案。一说在南京官中被火焚,一说死于北京,葬在西山;又说逃亡在不知去向。一九八七年《社科论坛》第三期发表了我的《明朝建文帝究竟死在哪里》一文后,引起了社会有关方面重视。为此经反复调查考证,进一步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后,证实明朝建文帝确死于四川平昌县望京寺。

一、离京逃亡大权旁落

明建文帝,即二世惠帝朱允文,系明太祖朱元璋之孙。太祖驾崩后,应由其长子朱标继位。然因长子卒于先王之前,故朱标之子朱允文继承了王位。朱允文继续位后,改国号为“建文”,定都应天(南京)。公元1399年,建文帝即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减藩王势力,引起藩王中权势最大叔父燕王不满,遂于公元1402年(壬午)6月,以“靖难”为名率兵攻克南京,赶走建文帝夺了皇位,即历史上的“靖难之役”。公元1403年(癸未)朱棣即位后,定都北京,改国号为“永乐”,即明成祖。朱棣进攻南京时,建文帝在群丞劝谏下,仓惶逃命。据《明史.纪》66页载:“由地道出亡”。从此建文帝逃离京都,到处流亡。

明成祖即位后,为剪除文帝党羽,大杀文帝近臣,并焚毁其政治文字,四处追捕文帝。

明永乐二年(1404年),建文帝长途跋涉绕道云南、贵州逃遁至四川重庆。后又到达江北县龙兴前小溪,正渡桥时突闻兵到,忙回身藏于一小庙佛座下,得免于难。后当地人将此溪更名为“御临河”,将其桥改曰“回龙桥”,其小庙扩建后,易名为“藏龙寺”。①永乐三年(1405年)二月,建文帝到达四川邻水县时,随臣程济(陕西朝邑人,原翰林院编修,曾任过岳池教谕)、对建文帝说:“臣昔日在岳池,悉知竹地善庆里(指邻水一带)地僻幽静。庶民浑朴,且有还乡老臣杜景贤(邻水水雷公乡中庄村人,洪武四年赐进士及第,供职文渊阁,后为建文帝老师,官至太傅。建文帝时,封西京监察御史,因三次上书建文帝,力主削减叔父燕王权势未竟,因而含恨辞官还乡)尚在,此人正直,忠贞可靠,不如投奔他处”。

文帝从之。至杜处,杜“朝服出迎”每日伴君相游.②建文帝觉此处山灵水秀,风光绮丽,顿觉忧愤消减,龙心大悦。一日游至怪石嶙峋处,建文帝对杜说:“朕爱卿文采奕奕,眼界空明,询岁科甲之地;但少一井”说罢将佩剑插入浸水石罅[xià]中“此地可井竺”。于是在此凿井一口(后名剑井),果有甘泉通出。建文帝见状,笑着吟诗一首:“剑泉涌出真龙浆,三角盈盈少北方;避位皇孙祝太祖,不知何日复当阳”。杜即和诗一首“吾主提剑插岩边,滚滚龙浆满圣泉;想那源头壬癸水,③北方就是朱家”意在劝君不必“异谋”。建文帝听后,又提笔将诗末句中的“复”字改为“近”字。时杜在井旁即建一小亭和磨石棋盘,以作君臣吟诗、奕棋禊[xì]祭之所。建文帝即于井侧石壁上书了“清风亭”三个大字。其笔法铁画银匀,苍劲有力,并触景生情,题诗二首。“靖难族旗下石头,鼎湖龙起去悠悠。江山敞履空遗恨,蜀道蒙尘怅远游。宝剑泉中埋万古,清风亭畔泣千秋。羁魂应逐东流水,偏绕吴门哭首丘”。“强藩兵骤拥,黄幄竟蒙尘.燕啄皇孙尽,龙髯帝子终。泉中藏宝剑,亭畔尚清风。更有伤心者,夔门哭塞翁。④”

建文帝到杜景贤家后,还在屋后山梁上“筑室与居”⑤兼纳诸亡臣。程济等人认为新居一时难成,久居学堂沟·(杜景贤处)恐人见疑,遂将该处松柏滩上白龙山观音寺修茸扩建后,暂作帝居。为保护建文帝,将随臣叶希贤(湖南临湘县人,字守牧,号应贤,洪武中举贤良,建文帝时官至监察御史)扮称“雪庵和尚”,易寺名为“雪庵”(时乡人又呼为观音禅院)。时建文帝与杜景贤等臣,经常往来白龙山、松柏滩游观为乐。一日,他们路过茅白庵附近村庄,当地农民赠送金黄色皱皮柑桔时,叶希贤即吟《白龙洞皱眉柑》感怀诗一首:“弃却春光独爱秋,至今不改皱眉头;主人若把金刀割,点点酸心对客流”。⑥程济也写有《过雪庵夜话》诗一首:“忆君畴昔出天街,相助周旋誓不灰。讵[jù]料山河连影去,空余风露扑云来。苍茫长夜何时破,灭没穹窿[qióng lóng]孰与开。鳌足凭谁能再断,地平还我旧埏垓[shān gāi]”⑦

THE END
打赏
海报
明朝建文帝死于平昌望京寺一一一代皇帝逃亡蜀地考
望京寺传说建文帝的坟墓 明朝建文帝,离世几百多年了,至今下落,成为历史悬案。一说在南京官中被火焚,一说死于北京,葬在西山;又说逃亡在不知去向。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