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响滩镇龙岩洞

龙岩洞原为龙王洞,位于平昌县响滩镇龙岩村六社仙女山半山腰,它在川东北早负盛名。到了乾隆十三年(1748)开始大规模的整修、扩建。这次修建依山取势,在洞口下面,建成多级式庙宇,飞檐翘角,斗拱回廊,十分壮观。随着庙宇增多,佛像也增至数十尊。继后,又继当地居民多次募款修葺,庙宇佛像保存完好。加上龙岩洞地处幽谷,据场镇远,少遭兵燹灾害。历来僧尼人数保持在三十人左右,故龙岩洞香火长盛不衰。每年春节和“春折”“秋报”期间,当地善男信女都是来这里上香祈福,游人如织,鼓乐喧天,场面十分热闹和壮观。每年溽暑时节 ,由于龙岩洞宁静、清雅和凉爽,附近州县的达官绅士,都来这里消夏避暑。由于他们的“光临”和义务宣传,龙岩洞的名气就更享誉川东北了。

龙岩洞残碑
龙岩洞残碑

相传若干年前,一天下午,突然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山洪暴发,山下的鳌头溪顿时河水陡涨。仙女山半山腰山崖中一声巨响,一条苍龙掀开石壁,借着风雨的声势,直下鳌头溪,在鱼兵虾将的护卫下,摇头摆尾,浩浩荡荡直奔响水河。当时被苍龙掀开的石壁,就是今天的龙岩洞。现在龙岩洞的洞顶上还保存有石龙原形的印迹。龙岩洞因此而得名。

去神秘的龙岩洞,有两条路可供观光者选择:一是从平昌县响滩镇南行,翻越拔子寨后,沿着石级古道下到半山腰,再沿着东面小道行一千米,即可到达,里程约十华里。二是从响滩镇坐车东行,到戴冠岭后车入乡村公路,沿鳌头溪西行在祈雨梁下车,步行半小时亦可到达。

龙岩洞
龙岩洞

龙岩洞内略呈正方形,底部面积约八百平方米,洞厅顶部距地面高十米许,整个洞左前高后低,略呈现倾斜状,站在洞口向内望去,俨如一个大剧院。洞厅后面顶壁上有内小外大的小洞,传说龙是从这里钻出来的,然后才掀开石壁奔向大海。

经测量,小洞全长十三米,龙头向外,头径约二米,尾径约0.5米,是一条完整的蠕动龙形。小洞壁上留下的凹凸有序,身节、鳞甲全都清晰可见,蠕动的痕迹十分明显。周围石壁顶上的鱼兵虾将,不仅形状明显,望上去真有栩栩如生的感觉。

洞的最后半截,顶部和地面的距离越来越低,最后低得人都不能直立行走。用手电筒向内射光探视,仍然是深不可测。据当地人介绍从洞后弯着身子进去,可以经拔子寨、张家梁下面,到达篙枝洞对面的悬崖上。洞外依势建庙三殿,神像精美,设有厨厕及“藏经楼”。庙周古木参天,盛夏酷热之时,附近四县(营山、仪陇、巴中、平昌)官绅皆携眷来此避暑,附近有专人为游客宣讲“圣谕”(古代劝善小说,歌词等)。

龙岩洞
龙岩洞

民国时期,由于军阀割据,社会动荡,洞庙年久失修,来这里消夏避暑和观光的人数逐步减少,龙岩洞的香火也就日趋萧条了。 “文革”时间, 一九五七年拆庙建校,这里现在,除高达三丈的巨大释迦牟尼佛石刻残痕,既无佛像,又无庙宇。但洞厅犹存,名气尚在。站在洞口遐观环顾它仍然不失为宁静、清雅、超脱世俗的仙境。

THE END
打赏
海报
平昌县响滩镇龙岩洞
龙岩洞原为龙王洞,位于平昌县响滩镇龙岩村六社仙女山半山腰,它在川东北早负盛名。到了乾隆十三年(1748)开始大规模的整修、扩建。这次修建依山取势,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