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毛浴镇的来历(故事)

通江县毛浴镇无论如何涨大水,从未被淹过,大通江河与园池河交汇的狭长半岛形成舌头状,似龙舌伸于水面,故名“龙舌坝”(今镇后杨得军墓碑上有记为证)。

后因沿岸巴茅丛生,又夹峙于茅坪、茅滩之间,便更名“茅峪”,清初李蕃序李氏家谱有“巴东二十里茅峪…”。其地上通秦陕,下达重庆,十九世纪中期,商业繁荣,为商贾辐辏之地,故人称“小重庆”。“茅训”为不毛之地之意见,以“毛峪”代替了茅峪。

毛浴镇全景

据中国史学会会员曾星翔解释称,明末清初,北人南下,带来许多运东西的毛驴,北人喜面食,自然需要毛驴多,加上陕西的镇巴和我省的万源及通江一带的货物都是用毛驴和人工运到毛浴码头,平时大小河坝的毛驴停息,多如牛毛,故又称之为“毛驴镇”。此名的得来,亦有他说:除镇民看到从大河蒸馍石侧崩出一条毛驴,毛纯、力壮,成天活动在大小河岸上,日以青草为食,夜以石窖为圈,时而到桂花潭饮水,时而漫不经心地走上街,东张西望,神情自若,人称“神驴”外,相传,早年镇上有人饲养母驴一只,生一小驴,三年不能行走,浑身污秽难堪,后来一异人,把小驴仔细察看,愿以高价购买,出乎主人意料,便毅然出售。其人将驴牵至河边,用水洗净全身,拔去蹄上粗壳,以火烤之,蹄下现有太极图圈,顿时小驴随风壮大起来,矫健无比。异人跨上驴背飞驰而去,主人闻而追之,至百余里,询骑驴过去之时与追驴起点之时,相差无几,遂知为千里马,乃不复追,毛驴之名自此始。

两种驴论,前者论断,极为科学,合乎情理。有这样的典故:清咸丰的四弟爱新觉罗胡宝福,因故谪放到毛峪守备道,他认为原几名都不好听,便根据三面环水的特殊地形,索性更名为“毛浴镇”,沿用至今。

THE END
打赏
海报
通江县毛浴镇的来历(故事)
通江县毛浴镇无论如何涨大水,从未被淹过,大通江河与园池河交汇的狭长半岛形成舌头状,似龙舌伸于水面,故名“龙舌坝”(今镇后杨得军墓碑上有记为证)。 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