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与国际乡村改造学院

国际乡村改造学院是国际性的、教育性的、民主性的结构。它的缘起,当远溯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晏阳初先生当时在法国战地华工营,教导华工识字。他发现:劳动大众所缺乏的,不是脑筋,而是受教育的机会;他们不是不可教,而是无教。他决心献身平民教育,以此为建立平等社会的基础。他更进而认识到,建国必先建民,强国必先强民,企以综合的方略(教育、生计、保健、自治),来克服民间存在的“愚、穷、弱、私”。

晏阳初
晏阳初

为了从实践中求证,1929至1936年间,他和同道者,携家离开习居的都市,迁到河北定县,以定县为“民间实验室”,与村民朝夕共处,进行乡村改造运动。美国进步记者斯诺夫妇,数次到定县参观,盛赞此工作,且名之为“定县主义”。他为文赞扬:“我在定县发现很具戏剧性,并且证明是最重要的生活改造工作。……晏阳初令我非常惊奇——富于机智、多才多艺,因而定型是一人群的伟大领袖”。(《纽约先驱论坛报》,1933年12月17日)

抗战初期,晏阳初主持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在湖南动员广大民众抗日并培养了数万地方基层行政人员。1940年,在敌机严重轰炸的威胁下,他在四川巴县歇马场,创设“中国乡村建设学院。”

50年代初期,应菲律宾朝野的恳请,晏阳初始创并推动非律宾乡村改造运动,深得各界敬重,且于1960年得总统麦格塞塞奖章。华人得菲国至高荣誉,晏氏为第一人。

中菲之历史、文化、社会、经济背景迥异。晏氏以中国乡改之原则及经验,运用于菲境,初为实验性,其效果增加了他的信心和勇气,引起各国注意。亚、菲、拉美20余国,纷函邀请领导乡改。因无法一一亲往,乃筹建“国际乡村改造学院”,聚集各国领导人才,讲习系统化的原则、经验和方法,讨论开发中农村的普遍的基本问题。I967年5月正式创立此院。院址离马尼拉市南约25英里的卡维特省希兰镇,周围皆是村庄。

原则:

(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建国必先建民,强国必先强民)。

(二)人人皆有天赋的德、智、能。(皆可发展为新民、新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三)深入民间,以民间为“实验室”。(以平民为师,与平民为友,自生活中认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四)发扬平民的潜力,导其白力更生。(力:智力、体力、生产力、组织力。)

(五)当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不持成见。)

(六)教行合一。(课室所教,即民间所行。以示范教导,自实践学习。)

(七)农村科技化,科技平民化。(科技普及全民。)

(八)连环方略,治本改造。(民间的基本问题,互相牵连,枝节的治标,不足解决。)

(九)国际的推广,国外人是协助者,本地人是主干者。(否则不能生根。)

(十)为天下平民谋福利,为当代民主奠基础,为后世开太平。

工作:

(一)实践研究。为研究而实践,为实践而研究。以卡维特省为“民间实验室”。研究和实验的目的,是发现乡改的模式、体制、技术,以供发展中国家采用。

(二)国际领导人才讲习会。经常举办讲习会((4-9星期)。参与者多为各国乡改运动的主干。迄今,来自30余国,人选重质,每次以不超过35人为原则。

(三)国际推广。国际关系,以自立、自主为原则;国外人为协助者,本国人为主干者。由于晏氏及此学院的协助,7国已建立示范中心,分布三大洲。在亚洲为:菲律宾、印度、泰国、斯里兰卡;南美洲:哥伦比亚、危地马拉;非洲:加纳。

组织:

此学院素尚自动参与、自主实验、自由创造。它不接受任何政治性的资助,其经费多来自欧美民间。

晏阳初是此院的创始者,且为第一任院长(至1978年)。

(李又宁:祖籍福建,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籍,任美国圣若望大学亚洲研究所教授。)

THE END
打赏
海报
晏阳初与国际乡村改造学院
国际乡村改造学院是国际性的、教育性的、民主性的结构。它的缘起,当远溯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晏阳初先生当时在法国战地华工营,教导华工识字。他发现:劳……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