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元名城——平昌小宁城

一、建立城防抗击元蒙入侵

端平元年(1234),宋蒙(元)战争爆发。端平二年(1235)春,蒙古大汗窝阔台选蒙古、契丹、汉军之精锐,兵分三路大军南下,正式大举侵宋。蒙古大军一路“长驱入蜀,一月之间,宋之成都、利州、潼川三路所属府州军监关隘县砦俱陷没叠西蜀所存,惟夔州一路及潼川所属顺庆府而已”。

面对蒙古大军不断抄掠,蜀地大部沦陷的危急形势,南宋淳祐二年(1242),宋理宗命余玠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到任之后,在四川地区建立起了庞大的山城防御体系,而小宁城正是四川山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堡垒。

至淳祐四年(1244)底,四川山城防御体系已初具规模。次牵开始,余玠又进一步在各水陆交通要道增建大量城寨,以充实已有的山城防御体系,小宁城即修筑于此时。

平昌小宁城全景

小宁山巍峨高耸,周围三面环水(通江河),仅东门连通陆路。最高海拔390米,地势南高北低,水源充足。城下为两层台地环绕,每层台地都是一圈天然城墙。城周峭壁如斧切刀削,北部及东部临河一段形.成相对高差35-50米的陡崖,天生雄险,易守难攻,又水源充足,是理想的囤积粮秣、驻扎军队之处。至淳祐十一年(1251),小宁城已形成具备内外双重防御体系的坚固堡垒。正是这一年,余玠以小宁、得汉、平梁三城为基地,提兵北伐兴元。

清嘉庆年间,小宁城所属川东北地区是白莲教动乱的重灾区。为了避乱躲祸,当地百姓重新维修宋代小手城,以为保聚之所,小宁城再次发挥了保境安民的作用。咸丰十年,李蓝之乱波及到平昌,小宁城又再次得以修缮,并再次成为护佑当地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堡垒。

二、内外防御九城门双城墙

小宁城防御体系复杂,防御要素完备,现存大量宋代以来的城门、城墙及炮台等城防军事遗迹。小宁城分为内外两层防御体系,原有9座城门。城门之间,以高大坚固的城墙相联系,诸多防御要素紧密配合,共同构筑起多层次的防御体系。小宁城内、外城现保存城墙均约1800米,总长约3600米,主要为宋代遗迹。

城门现仅朝阳门(东门)、西门、北门、重禧门尚存,余4座城门均已被毁。宋代小宁城共有东、南;西、北四座外城门,清代嘉庆年间又于北门外修筑重禧门,故小宁城现有5座外城门。

.朝阳门位于小争城东侧山脊中段。顶层石板内立面雕刻水波纹,石板内侧下端有一长方形题记,内容为“嘉庆二年七月十八遘’。城门外立面门额处从左至右阴刻“朝阳门”三字,门额左右刻有纪年落款,左为“咸丰庚申/口前三月”,右为“合寨谷建”。

三、盛唐小宁州满村荔枝香

据史料记载,荔枝道起自涪陵,过达州经平昌县小宁城转万源市到陕西省西安市,全程1000多公里,沿途多丛山峻岭,道路艰险,《太平寰宇记》载:“(自涪陵出发)七日七夜至京,人马毙于路者甚众。”荔枝已无新鲜可言,因此送给杨贵妃的荔枝可能另有产地。

与小宁城隔河相望的原荔枝乡杨柳村(今属江口镇)历史、上就产荔枝,明《杨日升家谱》和清道:光(巴州志.物产》均有记载:“废小宁州(今平昌县)西有荔枝溪出荔枝,于立秋前后熟”、“荔枝出岭南及巴州”,该乡因产荔枝而被称为荔枝乡,乡民送荔枝到长安后,带回杨柳种在河边、房前屋后,杨柳村就这样叫开了。杨贵妃死后,皇室对荔枝没有了需求,荔枝逐渐被淘汰,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唯一存活下来的一株老荔枝树也毁于洪灾。

(作者:吴维义,转自《巴中新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