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千佛崖摩崖石刻

千佛崖位于通江县诺江镇千佛村。目前有造像54龛窟,内含崖墓一座、造像3000余尊、浮雕石塔一座、造像题记4幅、重妆题记二幅,分布在高10米、宽53米的黄砂岩正面和右侧绝壁上,坐西北向东南。窟前有清末民初修建的穿斗木结构、双重檐、歇山顶青瓦屋面,四角微翘,和2001年右侧修建的巴壁式窟前保护性建筑。石窟始造于唐朝龙朔三年(公元663年),终于开元七年(公元719年)。龛窟形式有单层方形龛、双层方形龛、外方内圆龛、屋形龛。最大龛窟高3.3米、宽3.7米、深2.2米,最小龛窟高0.2米、宽0.15米、深0.05米。造像题材以释迦牟尼佛像、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为主像,以力士、供养人、乐伎为伴像。6号龛侧壁浅浮雕供养人,38号龛浮雕的七级宝塔极为精美,下层檐人字形斗拱和直斗重叠使用,除西安大雁塔门楣上的线刻图外,此为仅有。整个造像雕刻精细,造型丰满,线条流畅,薄衣轻袂,堪称瑰宝。

通江千佛崖

千佛崖摩崖造像195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惜在“文革”中被作为“四旧”,遭到人为破坏,部分头像毁损。1980年四川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被注销,1996年9月,被省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佛崖古名巴王庙。《通江县志》云:“巴王庙有丁房双阙对峙庙庭,高可近2丈,上为层观……四旁多列车马人物。在阙上为双屏,一扉微启,有半面美人而立,皆极巧妙,刻画漫灭,有汉丁房字可认也。”

相传东汉建安20年(公元215年),曹操大破汉中张鲁时,宕渠賨人李特的祖父李虎率五百家丁归降曹操。魏武帝拜李虎为将军,封李慕为东羌猎将,李慕死后凿洞穴为墓室,安葬于今千佛崖。李特、李雄父子在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攻克成都,建立了成汉賨人政权。李特称帝后回乡祭祖,追谥曾祖李虎为巴郡公,祖父李慕为陇西襄王,开始在千佛崖四周造像,故名巴王庙。

千佛崖传为李慕的崖墓高120厘米、深200厘米,墓前汉阙今已不存,墓门上仍保存了浮雕武士像和北魏时期那种千篇一律的无数小千佛。从这里可以看出1700年前,賨人的石刻艺术已有很高水平。

露天造像多为初唐刻造,一般都较简朴,没有华丽的装饰纹样,佛像鼻高眼深,似未摆脱早期造像风格。第二号龛龛沿上刻有“大唐乾封元年四月八日广纳县马明府为夫人□氏敬造”的题刻一则。第四号龛造一菩萨二比丘站像,菩萨两眼俯视,面带微笑,体态自然,落落大方。第六号龛为阿弥陀佛龛,中为一佛二菩萨,通肩衣,双手齐举胸前,颈三道纹,项圈,披帛横于下腹一道。坐佛隆胸并直身,下肢宽厚。佛座为方圆座,披座式。菩萨立于圆座,莲卉硬平。周围五排莲茎圆座,上坐菩萨五十一身,姿态各异。佛座下正中博山炉,两侧二蹲狮。龛左边壁上刻两群浮雕供养人,是研究唐代服饰及风土人情较为重要的实物资料。龛右刻“阿弥陀佛,大唐龙朔三年,岁次癸亥元月辛亥朔建;麟德二年,岁次乙丑二月庚辰塑。塑佛观音……”三十多个阳刻隶篆相间的大字,大字下碑文:“吾夫玄门至□非名……”(以下文字风化),另一碑刻:“邑宰罗通奉朝旨,下□□□,留此三日,因成律诗刻石……(以下诗文无存)”。

屋宇内的造像为武周时期和盛唐时期作品。

THE END
打赏
海报
通江千佛崖摩崖石刻
千佛崖位于通江县诺江镇千佛村。目前有造像54龛窟,内含崖墓一座、造像3000余尊、浮雕石塔一座、造像题记4幅、重妆题记二幅,分布在高10米、宽53米的黄砂岩……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