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民歌米仓古道的文化印记

“一声山歌应过湾,山歌出于光雾山,美女出于桃园洞,美酒出于贵民关。”在大巴山深处的南江县,对着青山绿水,很多人都能吼几嗓子当地民歌。南江人对民歌情有独钟的背后,是南江民歌的源远流长,也是当地政府对这项县级非遗的活态保护。

山歌民歌——太阳落坡
山歌民歌——太阳落坡

米仓道上的铿锵呐喊

南江民歌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带着好奇与疑问,笔者来到了南江县文化馆。文化馆干部李天惠顺手拿出《南江民歌选》、《南江民歌集》、《南江民歌精选》等几部作品及几摞厚厚的档案资料。据她介绍,南江民歌已经有数千年历史,大多是群众口耳相传遗留下来的,收集整理主要集中在解放以后。

笔者辗转联系到南江县文化馆退休干部今年79岁高龄的郑开江,他从事了40年的群众文化工作,在南江算得上对本地民歌有研究的专家型人物。“山歌本是古人留,留给后人解忧愁,一天不把山歌唱,多少英雄白了头。”郑开江说,南江县境内自古以来就是米仓古道的重要通道,历史悠久的巴山背二哥,古代往来于秦巴山区,在远行背运途中歇气,放哨唱山歌。小时候经常看到成群结队的巴山背二哥连成线穿行在米仓道上,背“二架子”,左手拿扇子,右手提打杵子或单鞭,脚穿麻窝子或编耳子草鞋,爬高山、跨深谷,打杵歇气的时候,领头的“嘿”的一声,后边40—50个背二哥开始应和。“背上千斤翻巴山,铁打腰杆都压弯,打双赤脚路难走,七十二道脚不干。”与米仓古道同时代应运而生的巴山背二歌,距今也有三千多年历史,南江民歌至少可以追溯到那个时代,并被一代一代传唱开来。

彰显独特的文化内涵

“山歌不唱冷秋秋,唱支山歌解忧愁,解得忧来解得愁,唱得河水倒转流。”杨坝镇尖山村位于光雾山脚下,自古以来就有唱民歌的传统,村里老老小小都会吼上几句地道的南江民歌。“南江人民将劳动同娱乐巧妙地结合,用唱来交流感情,消除疲劳,鼓舞士气,才得以使民歌能够从久远的年代传来。”镇文化站站长方昕说。

“哟儿哟呵喂左,哟呵喂呀左喂。(合)哟嗬喂,姣姣儿嘞。(领)说起那个哎呀来来呀。(合)梭儿啷当,梭儿啷当。(领)就喂莫的推哟喂……”郑开江告诉记者,南江民歌全是劳动人民的即兴创作,尽管粗糙,总是构思巧妙,独具一格,文人难以想到,可分为三大类: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且格调多样,内容丰富,有歌唱自然的、歌唱劳动的、歌唱爱情的、还有歌唱生活的等等。南江民歌的情歌不少,如“想郎想得心里慌,好像喝了迷魂汤。走路忘了跨门坎,煮饭忘了滤米汤”。

“尖子山,崖对崖,男公妇女穿草鞋,出门一声山歌子,进门一背块子柴。”郑开江介绍说,南江民歌歌词以七言整齐句式为主,且地域特色突出,多用方言土语,遣词造句,引譬联类,比喻手法高妙,比兴选物独特,别开生面。歌词中衬词衬句独特,以交替调式民歌为最多。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并重

作为南江第一批县级非遗,南江民歌同样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尴尬。方昕透露,现在会唱南江民歌的多是上了岁数的老人。随着他们的逐渐离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现在知道民歌、了解民歌、会唱民歌的人越来越少。

幸运的是,南江县自2005年开始有针对性地保护和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经济贫困的山区县,每年安排6万元用于南江民歌收集整理,保护和培养人才。2008年,在杨坝镇设立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江民歌传习所,方昕被确定为唯一的传承人。

“一劝我的郎你要听,我劝我的郎当红军,月亮弯儿月,红军个个为穷人……”这首民歌,几年前只有赤溪乡农村一个盲老人会唱。方昕听说后,走了30多公里山路,专门找到老人家去学习。老人告诉他,这是1933年红军在南江燕山乡活动时,当地老百姓广泛流传的一首民歌。方昕如获至宝,不但学会唱,还录了音,词曲也记录下来。这几年,方昕走遍巴中、广元、陕西等地收集民歌民谣,整理唱腔唱词,目前已收集整理南江民歌资料60余册、700余首。

“为弘扬南江文化,深入发掘、大力传承南江民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江县已经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县文化馆馆长曹华玶告诉记者,通过组织名家采风,搜集整理出版多部南江民歌集;通过开展民歌大赛,发现培养新时代民歌人才,筛选、打造一批民歌精品节目;通过民歌进校园、进社区等文化活动的开展及推陈出新开发新民歌等等,南江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董金昌)

THE END
打赏
海报
南江民歌米仓古道的文化印记
“一声山歌应过湾,山歌出于光雾山,美女出于桃园洞,美酒出于贵民关。”在大巴山深处的南江县,对着青山绿水,很多人都能吼几嗓子当地民歌。南江人对民歌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