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赶场乡历史沿革

据《南江县志》记载,这里有宋窑出土的西汉时期的“五铢”“货泉”“大布”等钱币。清康熙年间南江(时称难江县)知县王经芝就距现赶场镇场镇沿明江河上行6公里的小巫峡风景区作有《小巫峡赋》,颂扬其秀美壮观之景也。

赶场始称赶场溪,地理位置独特,风水名胜。由五大雄伟山脉聚首于明江养生潭畔,称“五马奔槽”之地,场镇建于“大鹏展翅”山脉头部平凹之处。赶场溪得名始于明代,是有几户农家在现九女路、大河街处相继散建住宅,在以农耕为主之闲,兼做微小生意。居住在山里的农户开始与这些人群接触,进行生活所需的币物交换。清道光年间,场镇集中于现大、小河街,人们早已形成了称之为“赶场”(赶集)的习惯,赶场由此得名。且场镇处于五山四水(河、溪)交汇地,场镇居民靠拣水使用,故按人们习惯口语“赶场溪”,称赶场为“赶场溪”,场镇周围古建筑均由民间善家捐资,民间精艺匠人修建。有跨小河街风格别致的石拱桥称“复兴桥”一座,至今为赶场人口流动的主要通道。有宏伟壮观分正殿、左右殿、戏楼四合建筑的“洪济宫”(已毁),有“关帝庙”(已毁),“文昌宫”(已毁)等。

道光7年(1821),南江县(时称难江县)建制崇清、长赤、吴垭3个乡共辖49个场,赶场隶属崇清乡,名为赶场溪场。

宣统2年(1910),南江县废了乡49个场,设9个辖区51个场,赶场溪隶属县第二管辖区内场,设客长办理地方事务,维持地方秩序。

1933年-1935年4月(民国22年至24年3月),南江属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陕省辖县,县辖9区36乡,赶场隶属南江第五区,建制为赶场溪乡。

民国24年(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分区置署办法大纲》,南江县变制为3区30联保309保2897甲,第一区署设赶场溪,赶场乡变制为官溪联保,辖13保129甲。

民国29年(1940年),根据国民政府颁布的《各县级组织纲要》规定,废除联保制。南江全县划分为3区16乡(镇)200保1888甲,第一区署设赶场溪,时官溪乡联保更名为官溪乡,此建制至1949年2月南江全县解放为止。仍沿用民国末年的乡保制,官溪乡(今赶场镇)共辖13保。

THE END
打赏
海报
南江赶场乡历史沿革
据《南江县志》记载,这里有宋窑出土的西汉时期的“五铢”“货泉”“大布”等钱币。清康熙年间南江(时称难江县)知县王经芝就距现赶场镇场镇沿明江河上行6公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