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银耳大王陈利生

位于通江银耳博物馆的陈利生蜡像
位于通江银耳博物馆的陈利生蜡像

陈利生(1860-1945年),通江县陈河乡陈家坝人,本姓阎,貌丑家穷,人称“扯巴眼”,自幼过继给陈省斋为养子。省斋,利生舅父,经营有太平银耳庄和聚兴诚钱庄,为一方巨富,利生随省斋往来于渝、汉、宁、沪等地,进退于官商巨贾之间,虽未曾入学读书,而见识长于常人。宣统元年(1909年)省斋年老,利生遂独立经营,及至民国成立,生意益见兴隆,资本急遽增大,及更庄名为金利成,设号口予上海、重庆和巴中。

陈家常雇工五至七人,平时砍山、铡棒、运棒、排山、采摘、烘烤。当银耳收购集中时,就从事银耳的加工、整治、选择等工作,银耳分提装一、二、三等若干级。提装为朵张大,颜色鲜,肉头厚,质量高的;一级虽颜色、朵张、肉头稍次于提装,但质量是好的;二级是朵张较小,肉头较薄。颜色稍次的;三级为天雨连绵时采摘,烘烤不及时,或过时采摘,颜色为黄中带黑的。

陈利生经营银耳商业,很注重质量。耳脚处的黑色斑痕;一律用花剪剪去,颜色不好的,发胀,用杠炭或檩木椅炭再次烘烤。挑选时,严格按照级别规定,决不允许以劣代优,以次充好。在包装时,如果发现不符合要求的,工人就要受到处罚,轻则扣工价,重则辞退。为了把好银耳的质量关,陈利生常常“坐镇”包装房,亲自检查督促,发现分级不明,以次充好的,立即纠正,整治就绪,按级用铁皮桶装箱,小箱五斤,大箱三十斤。装好后用锡焊接,外部再用麻布包裹,才贴商标,以免受潮,陈利生既注意质量,也重视包装。

那时军阀混战,土匪遍地,陈被土匪抢劫了两次。甲子年(1924年)正月初一,土匪孙杰从空山坝带领一伙匪徒到栋家坝拉走陈的儿子陈元江,到万源石窝场,陈耗资数千元,其子才回了家。戊寅年(1938年)四月初二,大土匪王三春派一伙人从南江到陈家坝,拉走陈妻屈氏,因解送银元不及时,王三春下令处决“票子“,陈又花了很大一笔银,陈屈氏才死里逃生,从陈家坝运银耳到上海的途中,又数次遭抢劫,鉴此,从陈家坝运银耳出外,要请求地方民团或县上武装护送一次一排或一连人。

从通江陈家坝将银耳运往上海有三条路:一由湖北襄阳经汉口转上海,一由巴中经南充、重庆转上海,一由绥定经万县转上海,三条路以重庆到上海走得最多,每次运银耳五,六百或一千斤。“陈利生经营银耳业,正是通江银耳在国际市场上赫赫有名的时候“金利成”商行银耳,在国际市场上独占鳌头,外国人到上海买“通江银耳”,又多来“金利成”,通江银耳驰名世界,由此而起。

THE END
打赏
海报
通江银耳大王陈利生
位于通江银耳博物馆的陈利生蜡像 陈利生(1860-1945年),通江县陈河乡陈家坝人,本姓阎,貌丑家穷,人称“扯巴眼”,自幼过继给陈省斋为养子。省斋,利生舅父,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