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余堃故事四则

三、不愿当都督,甘做小教师

余堃在陕西先任提学,随又兼任布政使,当时,正值清朝末年,光绪皇帝虽有改革图强之志,但国政操纵在保守顽固的慈禧手里,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之封建专制已日暮途穷,清政府积弊太深,要想改变也是徒劳,余堃不但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且睿智过人,他深知国运不可改变,虽心灰意冷,但既已涉身仕途,不得不勉为其难,洁身自好,勉强地把官当下去,但人民革命怒涛此起彼伏,先是“戊戌变法”,几乎吹熄清朝宫灯;继而辛亥革命再次卷起狂澜,宫灯岂有不灭之理,余堃在陕西既有政绩,又有政声,在政局混乱之时,陕西各种军政实力风起,大多拥护余堃做都督,都督是一省最高行政军事长官,从别人来讲,犹恐取之不得,而余堃因见国事日非,政治颓废,大厦将倾,无力回天,故辞而不受,遂去汉中留侯祠遁入空门,带发修行。

民国初年,余堃思乡心切,微服回归故里,在家乡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他热心公益事业,解囊相助金斗山高等小学,在他的资助之下,濒于关闭的学校又兴旺起来,民国8年(1919年),又捐金成立育才会,帮助贫困子弟入学,

四、佯装聋耳朵,对付土匪军

素来布衣淡食的余翰林,年满60岁时都耳聪目明,口齿伶俐,但一度却被人讹传说是个聋耳朵,听不到别人说话,余翰林这个聋耳朵,实际上是他仇恨匪军而佯装的。

民国初年,川北地区的土匪头子郑启和,逃脱了清乡剿匪司令冯玉祥的追杀之后,乘孙中山委派熊克武在四川组织靖国军反抗军阀之机,他依靠靖国军司令颜德基的势力,爬上了“川滇黔靖国联军援陕第二路第一纵队司令”的宝座,他扯起靖国联军的旗号,带上土匪队伍,经过阆中,攻克巴中,当了“土皇帝”,坐镇通江,南江,巴中,他下令在统管区遍种鸦片烟,征收“特别捐”,在各地大肆奸掳烧杀,无恶不作,顿时遭到通(江),南(江),巴(中)一带人民的强烈反抗,特别是岳文富,李子洪等在通江,南江一带组织“红灯教”和刘伯坚支持胡子祯在巴南龙岗,土地垭,佛楼寺一带组织一支农民武装力量抗捐抗税,郑启和被打得焦头烂额,惶惶不安,他为了挽回败局,标榜声望,便派心腹到岳家寺,把在清朝末年曾在陕西省任提学使兼布政使的余翰林用轿子接去,要余翰林辅佐他,以显统治威风。

有一天上午,郑启和在他的官衙内升堂议事,凡纵队部的文武官员都到得整整齐齐,突然,他的卫队簇拥着一个胖胖墩墩,平头方脸,中等身材,身穿一件青布衣裳的老人来了,郑启和立即肃然起立,高声喊道:“嗨!余翰林呀,请上坐,”他的匪官员不约而同地一惊:“哟!真是海水不可斗量,凡人不可貌相,赫赫有名的翰林学士还是一个身着青布长衫的矮老头儿呢,”余翰林面带冷笑,沉默寡言地坐在郑启和的左侧,郑启和嬉皮笑脸,摇头晃脑地向他的弟兄伙说道:“弟兄们!我派人把很有名的余翰林请来给我当参谋,好不好,”他的弟兄伙齐声答道:“好啊!余翰林当参谋,是锦上添花,郑大哥坐巴中,德高望重,民心归服呀,”

郑启和一听弟兄伙吹捧赞扬,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了,便立即把脸掉向余翰林,洋洋得意地狂呼乱叫:“余翰林!你从今天起给我当参谋了,我郑启和统管通(江),南(江),巴(中)三县,你的责任可重大哪!”余翰林把头稍稍偏向郑启和轻声说:“咳!你说的啥子,我的耳朵有些聋,听不到哇,”这时,郑启和又声似雷鸣般地说道:“余翰林!我把你请来当官哪!”余翰林听罢,脸色铁青,向着郑启和怒目而视,并用右手指着自己的耳朵说:“郑大官人!我的耳朵听不到了,哎呀!我人老了啊,”郑启和有点难为情地向他的文武官员解释说:“哎呀!这个誉满全国的余翰林才是聋耳朵,”在场的匪官们也七嘴八舌地吵吵嚷嚷:“嗨!郑大哥!俗话说得好,树老心空,人老癫懂,抱鸡母老了打倒冲,余翰林老了,说话癫癫懂懂,算了吧!算了吧!”郑启和也狂叫起来了:“好好好!算了吧!算了吧!大家散会,喝干二两,推牌九吧!”

没隔两天,郑启和派一乘轿子把余翰林送回岳家寺金斗山,家乡有人探问余翰林说:“翰林!郑启和请你到巴中当官,你为什么突然变成个聋耳朵呢,”余翰林冷冷一笑,气愤地回答:“哈哈!我堂堂正正的翰林,怎能在家乡傍虎作威,去帮助匪军阀郑启和助纣为虐整老百姓呢!”

THE END
打赏
海报
翰林余堃故事四则
清朝末期,四川省平昌县岳家寺余门两代竟连续出了父进士子翰林两个:一个老进士名叫余焕文;一个小翰林,名叫余堃,人称“九翰林”。 一、巧对父联语,人称“九……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