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印知县”喻秉渊的故事

根据《巴州志校注》(重印本)【M】卷六·选举志·国朝拔贡,第288页记载其简历如下:

喻秉渊,原名元吉,字福庵,四川巴州人,今巴中市恩阳区兴隆场乡玉皇村人。生于道光七年(1827)卒于光绪十八年(1892),享年66岁。天下喻氏皆以愈药为鼻祖,其后均已始迁者为鼻祖,如江西以成夫、蜀之内江以大洪、广元以孔时等等,而巴地则是以名登为鼻祖。自名登迁入巴中之始其喻氏家族便文人才子辈出。喻秉渊高祖喻珩,乾隆癸酉年拔贡(1753),先授雅州府(今四川省雅安市)教授;后授重庆府教谕。喻珩长子喻遐昌1765年岁试入贡,授天全教谕(今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喻珩次子喻龄懋,乾隆丁酉年拔贡,官洪雅教谕(今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后任云南恩安县知县(今云南省昭通市)。喻秉渊父亲喻焯先为岁贡。清朝规定的拔贡基本年限是每十二年举行一次,三十六年三拔贡考入一家,世之罕见,为鼓励其良好的学风家风,乾隆皇帝便赐予“文魁”之匾。喻元吉的具体情况记载于《巴中县志》校注(民国十三年版)中,原文如下:“喻秉渊,原名元吉,号福庵,豪爽自负,家学渊源。十六游庠食饩(十六岁中秀才,即道光二十二年1843年中秀才),道光己酉登贤书后(二十二岁中举人,即道光二十九年1849中举),主讲宕梁书院,创立宾兴。以大挑签分云南署沾益州授保山县知县。老致仕,寿终于家。”

有诗这样写到:不惑赴任,挂印守廉,万民牵衣泣送,一家囊橐萧然。天命归故,捐资助学,半生农耕劝廉,几代家徒四壁。

一、秉承家风,世代传廉

喻秉渊出生并成长于一个书香不绝,科第绵延的家族,世代相传的祖训:“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更是从小便培养了喻秉渊良好人品。据《巴中县志校注》(民国十三年版)记载:亦越乾、嘉,民物藩庶,国家右文,人重科举,士竞帖括,父诏其子,兄勉其弟,虽至寒畯,亦趋於学,应试弥多,人才增盛……男耕女织,家世其业,老师宿儒,终身教授。此为文盛时代。而喻秉渊正是出生在这么一个环境之下,并成长于一个书香门第。喻氏一脉的遗孀就因贞节曾获皇帝旌表四次,建立牌坊三座。“节孝牌坊”是封建时代三纲五常衍生下的产物。凡节孝妇女由各省或府、州、县申奏朝廷批准而修建,此处的“先后守节孝,姑媳蒙旌表”说的就是维贤公一家;道光三年以“姑媳双贞”旌表建坊于小祠堂前,“双贞”节孝牌坊,石质结构,工艺精巧,高三丈有余,三拱并列,上方镶嵌三额,中书“喻氏节孝牌坊”,两侧书“松柏”、“节操”,字为赵体,笔力遒劲,后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巴中县志·烈女传》记载入录的还有:喻敏先妻何氏、喻元瀛妻汪氏、喻崇德妻吴氏、廖兆生妻喻氏、李时需妻喻氏皆旌表建坊;喻元垓妻杨氏,皇清敕授“四品宜人”;昭勇将军元鼎之妻张氏、昭武将军喻汝峨之妻苟氏,皆皇清例授“三品夫人”等等。

喻秉渊
喻秉渊

以耕读传家的喻氏一脉出现了在当时少见的“三十六年三拔贡入一家”的事,此事的主角正是喻秉渊的高祖喻珩,曾祖喻龄懋和喻遐昌。从乾隆十八年即1753年到乾隆四十二年即1777年,连续三届,喻珩,喻遐昌,喻龄懋父子三人先后被选中,并成为拔贡生,后据《巴中县志校注》(民国十三年版)的记载:喻珩,雅州、重庆府教谕;喻龄懋,洪雅教谕;喻遐昌,天全教谕。可看出其家世,实乃书香传世,三人先后为官,均以家训严身律己,立德树廉,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喻秉渊的祖父喻贯一及其父亲喻焯先极好的继承并发扬了这种良好的学风家风,虽然两位未曾当官,但是,亦是饱学之士,才华横溢,徳播四方,朋友遍及名流。时杨芳任甘肃提督,其与喻贯一为好友,因为其良好的家风、家德所感,为其书赠“德垂后裔”匾额,寓意祖上德行为后世所继承,并发扬光大。喻氏一族无论为官还是为民世代秉承家风,严格要求晚辈心正为人、清廉为官,传承美誉遗风。

喻秉渊3岁时进入官学堂读书,严于律己,凭借过人的毅力,刻苦读书,小时候就有“秀才吃糍粑,笑话传万家”的故事,求学科考之路虽不顺畅,但喻秉渊立志向祖辈学习,会试落第的喻秉渊在官办的巴州宕梁书院讲学,在被官吏挪扣经费的前提下带头捐资创立宾兴,资助了多名贫困学生,名望颇高。

THE END
打赏
海报
“挂印知县”喻秉渊的故事
根据《巴州志校注》(重印本)【M】卷六·选举志·国朝拔贡,第288页记载其简历如下: 喻秉渊,原名元吉,字福庵,四川巴州人,今巴中市恩阳区兴隆场乡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