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印知县”喻秉渊的故事

四、农耕传家,助学劝廉

喻秉渊的家乡在四川恩阳,属穷乡僻壤的大巴山南麓,是个典型的烧鸦片烟的地方,当官的没钱烧烟了,便随心所欲地增加税赋,害得当地百姓生活十分艰苦。

喻秉渊辞官回到家乡后,以耕读传家,劳作为生,积极参与老百姓的大小事务,远近乡邻但凡需要他帮忙的,他总是积极出面,以举人特殊的身份和智慧为老百姓解决问题,从不收受一点好处。本地官员非常憎恨,为此与喻秉渊展开了各种较量,喻秉渊文不怕官压,武不怕威吓,这让当地的官员敬而远之。

一心为学子着想的喻秉渊,总是念念不忘学子科考的辛苦,便想新修考棚。当地官员知道这一消息后,找了一个晚上带上很多银子去拜访喻大人,以聘请他讲学为由行贿于他的家人,喻秉渊怒斥家人,断然拒绝。

后来,喻秉渊发动家人种植老鹰茶和紫薇花,将所有收入和自己的所有积蓄全部捐出修建考棚。喻秉渊为了感化当地知县,告诉老百姓,知县很是关心考棚修建的事也捐了款。因为捐钱让其家境一日不如一日,家徒四壁,只有靠勤奋劳作,维持生计。一日来客,无米可炊,家里实在没有可以招待客人的东西,想起一代知县的家境这样儿,儿媳心酸落泪,但聪敏的儿媳又不得违抗父亲大人的命令,只好端出一钵清水,里面只有官帽上的两颗铜花铃,笑称“名誉汤”。这件事让当时在任知县很是感动,修建考棚的事得到当地官员的大力支持,社会贤达资助,修建了考棚(遗址为今巴州区人武部院内)。为鼓励巴州学子上进,并希冀能中状元,在考棚前修了一座石桥,取名为“状元桥”。

自此以后,喻秉渊把余生全部精力倾注在考棚考试的学子身上,每一年开考,他都要亲自去讲学,用自己的真实事例教育学子,不仅教导学子要学业有成,更要做官为民,不贪不占。学子们非常尊重喻老先生,而喻秉渊也成为了巴中立德做人、清廉为官的楷模。

注释:关于喻秉渊赐文魁匾一事还有另一种说法,一直由喻氏家族代代以口述的形式相传下来,现今由喻氏后人喻伟文口述并整理出来。大致内容如下:每隔十二年一次的拔贡连续三次由喻氏家族获得,实属罕见,便引起了他人猜忌,认为是考生串通并贿赂考官修改了试卷成绩,此考官为了证明清白便将试卷在皇帝面前当面读出,文笔华丽用词十分优美,状告之人无话可说,皇帝为了嘉奖喻氏家族良好的学风家风,便赐予了“文魁”匾。(此故事仅仅为喻氏后人口述相传下来,故其中定存在许多不实之处,关于文魁匾应以前一种最为可信)

THE END
打赏
海报
“挂印知县”喻秉渊的故事
根据《巴州志校注》(重印本)【M】卷六·选举志·国朝拔贡,第288页记载其简历如下: 喻秉渊,原名元吉,字福庵,四川巴州人,今巴中市恩阳区兴隆场乡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