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得汉城

此城寨位于通江县城东永安乡的宕水北面。海拔400余米。三面临涧,背靠群山,四面陡峭,其上平衍,可容数万人。它的地理位置及战略地位,《蜀中广纪》有云:“万山中崛起岩壁,四面峭绝。独西南二径,凌险转折而上,诚一夫当关之势。”这足以看出此地之险要。

得汉城,又名得汉山、安辑寨,它有悠久的历史。得汉城在古代是一个军事重地。汉高祖刘邦称王汉中时,以此为据点作入蜀的粮道,楚汉之争,靠这里的粮食支持使汉王打败了西楚霸王,刘邦建立了汉朝,得了天下,故此地名得汉城。

得汉城在历史上的重要战略地位和成为川东北军事重地,至今留存在石崖上的许多石刻文字记载便是铁证。南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年),蒙古皇太子阔端出兵侵略四川,兵分三路沿沿长江全线向宋军发动进攻。宋军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在得汉城等地依山设防。当时得汉城跻身于四川抗蒙防御体系“八柱”之一。其余七柱为“云顶城(金堂)、运山城(营山)、大获城(苍溪)、白帝城(奉节)、钓鱼城(合川)、青居城(南充)、苦竹城(剑阁)”。余玠筑垒这些城寨,移成都、蓬(仪陇)、阆(阆中)、洋(陕西洋县)、夔(奉节)、合(合川)、顺庆(南充)、隆庆(剑阁)八州治其上,以对付蒙军分东西两路南侵。当时得汉城被余玠视为“柱”,充分说明其地位之重要。另一方面,《蜀中名胜记》载:得汉城石刻云,宋淳祐已酉季冬,大使宋学士亲临得汉山,视其势,而授统制张实,躬率将士,因险形垒储粮建邑,为恢复旧疆之规。进一步证实得汉城在抗蒙战争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明正德年间,都尉史林俊为防鄢、蓝农民起义,在得汉城驻军达四年之久。而且把当时通江的县治也移于此。南门石壁明正德丁丑的石刻记载了这一史实:美哉得汉城头景,虽善良工描不整。登临上下转顾问,不觉悬身在天顶。往年行师名才辈,督集雄兵百万队。怒臂螳螂侦有防,□弃杖甲成投戴。天生形胜不须凿,四山环抱浑如车。到此钦慕古人风,无事金城享安乐……

 

通江得汉城全景
通江得汉城

清嘉庆年间白莲教起义,通江蓝号首领冉文俦驻守麻坝寨。为了镇压这次农民起义,通江县治再次迁至得汉城。

民国初期的1919年,通江农民进行“反十元半”鸦片捐的斗争,以张伯山为首领的神兵3000余人,在此坚持斗争一年有余。

1932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人川,得汉城成了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维埃政府的主要后勤保障基地,红军曾在此设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红军电台、彭杨学校、保卫局、造币厂等机构。

得汉城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而且还有十分浓厚的文化沉淀。得汉城的许多石刻诗文、对联,对于研究巴文化和川北民俗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有一首名石崖草书的诗文:自昔得汉城,巴蜀号形胜。转涧掩重据,层峰侍群丛。丹青四面开,楼□万雉□。疏凿非人谋,来过亦天幸。渡溪马乱嘶,比谷日将晚。岚气生夏凉,溜淙满清听。投戈书南岭,草草但紫兴。断崖留古碑,磨苔认前宋。殷慈李山人,遥指东门径。徒依景又佳,战睢□□□。逸思发青孤,恍如□□□。尔民乐土逢,保慎宜孝敬。感慨忽沾巾,松揪动遐痛。丈夫各有志,数载岂吾性。何当夸归鸿,更借天风送。

THE END
打赏
海报
通江得汉城
此城寨位于通江县城东永安乡的宕水北面。海拔400余米。三面临涧,背靠群山,四面陡峭,其上平衍,可容数万人。它的地理位置及战略地位,《蜀中广纪》有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