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知府周元勋

来自新浪博客,作者不详

周元勋,字希尧,辽东荫生①,汉军正黄旗②人。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任巴州知州。

知府示意图
知府示意图

在巴州任上,周元勋重视教育,移建文庙,修立黉舍,培植士风;关爱百姓,爱民如子,人称“慈父”,有口皆碑。最值得称道的事情是:“时当事以巴土宽广,有加赋之议,台使奉檄查勘,元勋阴令人导入巴山碛瘠处。使见土痩民困状,得免议加,民甚德之。”[《巴州志》卷五《职官志?文职》,朱锡谷、陈一津修撰,清道光十三年版(公元1833年)]

文庙在州城东北文星街。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举人、巴州人谢一鸣撰《巴州志稿》云:“旧在州治河北,元时改迁入城。”(原址在巴中县江北乡江北台江北村小学,后移入今巴州区武装部驻地)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知县成斌重建(成斌是巴州由州降县后的知县。洪武九年,也就是公元1376年,巴州降为巴县;正德九年,也就是公元1514年,复升州)。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知州章应奎重修文庙,崇祀严颜。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知州周元勋又移至河北江北台旧址,建成大成殿、启圣宫,规制一新,蔚为大观。[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知州沈五杲建东西庑戟门;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建棂星门,后又迁回州城内;到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李天培任巴州知州时,再修缮。这些都是后来的事。]

写周元勋,不得不涉及一个与他有关的人物,那就是通江“三李”之一的李蕃。

李蕃(1621——1694),字锡徵,号懒庵 ,又号振公,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举人;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选任山东黄县(今山东龙口市)知县;在黄九载,为政以德,治民以仁,敏于吏治,而用法平恕,惠政多多。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上官恶其抗直,借故下狱论死,黄县百姓哭送数十里,为之鸣冤,后免死流放山海关,两年后遇赦,侨寓安徽芜湖;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年过花甲,辗转回归故里通江(李故居在今通江县兴隆乡紫荆村、玛瑙村);曾主编《黄县志》,重修《保宁府志》,著《雪鸿堂集》十八卷;清乾隆年间,《雪鸿堂集》经山东巡抚采进,收入《四库全书》中。

周元勋任巴州知州距今已三百三十年。由于文献无征,史料阙如,鲜所依据,李蕃写给周元勋的信、文章及诗,就成了了解周元勋的第一手材料。尽管这信、文章及诗多溢美之词,少不了褒扬歌颂,且是从文学的角度出发的,但其间蕴含的历史信息及史料价值尤显得弥足珍贵。

《雪鸿堂集》收李蕃写给周元勋的文两篇、信一札、诗二首,分别见卷二《序》:《寿周希尧牧伯序》《代寿周希尧牧伯序》;卷十六《尺牍》:《与巴州守周希尧书》;卷十七《古体诗、近体诗、诗余》:《已别周希尧牧伯却寄颁鱼酒二首》。文、信、诗,一概以周元勋的“表字”出现,不以“名”称呼,这是对周元勋的尊重,也是旧时称谓的基本常识。从时间和所写内容推断,李蕃与周元勋的交集,始于李向周写信,即文集卷十六《尺牍》中收的《与巴州守周希尧书》。

李蕃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从侨居的芜湖崎岖归里,回到老家通江。周元勋牧巴州。一个在通江,一个在巴州,互不相识,也不相干。李为什么要给周修书呢?原因在于:希望周元勋保护巴州州城之南的唐章怀太子墓。促使李给周写信的动因是,周的父亲是清军一位统帅,治军有方,战功赫赫,闻名遐迩。李做黄县令时,将军坐镇胶莱(今山东胶州、莱州),距离自己的治地不远;后来又在邸报上看到将军平叛乱的事情,十分敬仰,有高山仰止之意。叶落归根,回到故里,得知与通江县相邻的巴州州牧竟然是将军之子。

THE END
打赏
海报
巴州知府周元勋
来自新浪博客,作者不详 周元勋,字希尧,辽东荫生①,汉军正黄旗②人。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任巴州知州。 知府示意图 在巴州任上,周元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