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知府周元勋

为什么要保护章怀太子墓呢?李蕃在给周元勋的信中说,自己年少赴阆城考试(到阆中参加秀才考试),从通江经过巴州时,参观过城南章怀太子墓。那时,太子墓前的神道宽阔美观,墓前石人排成队列,墓地范围很大,官府严厉禁止州民到墓地砍柴、割草,树木保护得法,植被完好,环境极佳,墓地庄严肃穆,仿佛太子的神灵依然存在,且挥之不去,是游人凭吊的好去处。最近,又经过太子墓时,只见石碑倾踣,墓地破败,肆意践踏,无人禁止;且墓前有一洞穴,似乎是盗墓所致。看到这些,心里十分难受。

信中,李蕃简要介绍了太子的生平及贬巴州的经过,以杨贵妃作对比——说杨贵妃是历史上的罪人,但在马嵬坡,兴平县令立碑保护杨墓,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自己北上路过该地,亲眼见过杨贵妃墓的禁碑。章怀太子是有能有德之人,难道还不应该保护他的墓地吗?他的墓地荒废已久,人们不知晓道理,要昌明礼教法制保护,禁止再破坏,这就全靠州牧出面了。

收到这封信后,周元勋按照李蕃的希望修缮或下令保护章怀太子墓地没有,地方志无记载,事不可考,笔者不敢臆断。

周元勋、李蕃晤面是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此年,周到巴州已两载,李回乡也三年了。这一年,李蕃到巴州办理家事,顺便拜访了周元勋。可以断言,李之前给周写的保护章怀太子墓的信,周必定回信作了答复。先是书信往来,建立了友谊,才有了康熙二十六年李到巴州的拜访。也就是说,之前双方书信往来,为这次拜访埋下伏笔、做了铺垫。论官职,李曾作过九年县令,巴州是散州,州牧与县令行政级别一样,李做县令的时间在先,是官场的前辈;论功名,李是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硬考的正儿八经的举人,周因其父的军功成为荫生,是典型的“官二代”;论年龄,李当时六十六岁,任同一级别的官时间比周早,资历老,岁数也大于周。尽管这次会晤按李谦虚的说法是“造谒”,其结果是“荷公殊礼”——周热烈欢迎、隆重招待李,足足体现了对李的尊重,李获得了很高的礼遇。当时欢乐的场景及气氛,读者完全可以联想,在此不必赘述。

以后,周元勋生日,李蕃作两文祝寿:《寿周希尧牧伯序》,表达个人的祝福;《代寿周希尧牧伯序》,代巴州人士群体的祝词。两文不惜笔墨,均写到周在巴州最大的政绩,也就是州人对周感恩戴德、人称“慈父”的缘由——为州人减轻税赋、免去加粮的义举。

巴州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以前,在保宁府所辖州、县数第一。但经过多次战乱后,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发展滞后,经济指标及民众的生活幸福指数很快排列保宁府所辖州、县中的倒数第一。康熙二十四年、二十五年(公元1685年——1686年),也就是周元勋任巴州知州的头两年,四川总督府要求大举增加各州、县缴纳田粮的数量,弥补府库之亏空。周元勋接到上级的文件后,愁眉苦脸道:“巴民贫穷,还要增加税赋?!”当时,从上面派下来督促落实执行加粮政策的人络绎不绝,各州、县官吏毕恭毕敬,大鱼大肉款待来者。来者拉大旗作虎皮,强调不择手段完成任务,不可违抗。鉴于此,周元勋用计谋为难来巴州的使者:一边请使者亲自到辖区勘验田地、考察民情,表示无欺骗隐瞒;一边却私下授意给使者带路的向导,把使者带到崎岖险峻、地瘠土薄的保甲,晚上住茅草屋,每天日出日落时吃饭,整天劳碌奔波于荒山野岭中。带路的人对使者说:“巴州这样贫穷,领导你已看见了。还有没有走到的地方,请领导继续调研,了解真实情况。”使者苦不堪言,早就不想吃这大苦受这大累了,打道回府,汇报所见所闻,于是,巴州仍依旧册粮额,不另加粮税。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不加粮不加税,实乃最大的民生工程、扶贫工程。周元勋设计,州民免去加粮加税之苦,恩及千人者福百世,也是德政工程。周元勋此举,实乃冒险,没办法,走的一步险棋;同时,也是“欺上”,轻则革职,重则坐牢杀头。然而他义无反顾,为州民请命,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这样的父母官,历史上,凤毛麟角。所以李蕃在《代寿周希尧牧伯序》中说周元勋“公之以智而济其仁也。年来旱魃为虐,而巴民无流移者,公之赐也”,并把他比作赵简子的家臣尹铎(“尹” 是官名,“铎”是人名)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时,减少户口,以减轻百姓税赋,而被誉为好官,周不但是好官,而且比尹铎过之。在《寿周希尧牧伯序》中写道:“公念巴中之科目,若晨星也。力迁学宫,念俊民之子弟多放佚也。广立塾师,诸生来谒者,文艺之外,不得私请。而其远近颂祝,不限于州治之境。”

明代以来,巴州考取举人、进士功名的人甚少,究其原因,周元勋认为是文教不振、文庙所在地风水不好所致,所以主张将文庙从城内迁回江北原址,那里风水不错。

THE END
打赏
海报
巴州知府周元勋
来自新浪博客,作者不详 周元勋,字希尧,辽东荫生①,汉军正黄旗②人。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任巴州知州。 知府示意图 在巴州任上,周元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