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银耳大王陈利生

该校建房四幢,正面一幢坐东向西,十一个排扇,有教室四个,寝室七个,系整个建筑的主体,中间有一人高的石狮三对,柱头立于狮背,甚为壮观,南面为女生院,教室四个,办公室一个,寝室四个,寝室可宿女生四十多人,北面一幢,教室二个,寝室四个,大厅一个,平时作饭厅,集会为礼堂,可容三百多人,三幢房子成品字形,均为一楼一底,整个建筑的布局别致,既有宫殿建筑的典雅,又有西洋建筑的潇洒,系当时上海盛行的一种式样,设计师为上海人,另建厨房一幢,与饭厅相傍,设有储米库,储柴厢房,校侧修操场一个,宽五丈,长三十六丈,为学生锻炼身体之用,总共耗银元七千多元。

教室和寝室上装嵌着从上海运来的玻璃,有红、绿、黄、蓝、紫各色。每当旭日临窗,可谓五彩缤纷。门前溪水泻玉,校内鲜花吐芳,风景宜人,真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学生三百多,分六个班,学生来自涪阳、新场、青峪、板桥、平溪、回龙以及现属南江的白院寺、土墙坪、木老坝、瓦室坝、赵家沟、范家山等地该校毕业的学生遍布通江、南江。招生后,陈将订制的制服,校徽发给学生作为对学生的奖品。

民国十五年,陈利生由沪运百货返渝,顺道旅游南京。一天在一幢茶楼里见一操四川口音的青年人表露出一种非常焦急愁苦的情态。陈便问 “先生愁眉不展有什么为难之事?”那青年听陈也是四川口音;随即很有礼貌地说:“我叫杨荣轩,是重庆人,在金陵大学读书,现已毕业,因欠学费300多元,领不到毕业证,以此犯愁。”陈慷慨地说:’“难得你年轻有为,我愿资助500元,除缴学费外,返川的路费也有了。我是四川通江人,名陈利生。你就不要谈还钱的话了’’。杨当即感激叩谢,声称另图后报而去。

民国二十五年,陈利生由上海返通收购银耳,行至巴中,听家乡人说陈河一带,缺乏各种粮食种子。他随即到江口一(今平昌)买谷种30背、玉米种5背,共5万余斤,用船运至涪阳,叫陈河公推一正直的人,按户所需,造具名册,领取种子,由他家管帐先生点名发放。从而解决了陈河农民当时最关键的困难,事后未收取任何代价。

后来,陈利生因年事已高,将他在上海,武汉,重庆等地的银耳业全部交给陈东篱代行经营。东篱仅数年盈利很多,他自己只得很少部分,却不计较。陈家坝的学校在1935年被焚,陈利生又将银耳利润拿出部分来资助和鼓励民众重建校舍。

自己虽成巨富,但未置家产,除匪抢外,多用于地方福利事业,乐善好施,到他享年85岁( 民国三十一年 )逝世时,家尽囊空,当了巴中商行的房子才将遗体安葬。

“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怀疑他的坟中有金银财宝,挖开墓穴,棺内并无他物。竟曝尸露骨一年多,才壅土为丘。

THE END
打赏
海报
通江银耳大王陈利生
位于通江银耳博物馆的陈利生蜡像 陈利生(1860-1945年),通江县陈河乡陈家坝人,本姓阎,貌丑家穷,人称“扯巴眼”,自幼过继给陈省斋为养子。省斋,利生舅父,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