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通江名医李能诗

李能诗,字兴堂,生于 1899 年,祖籍营山县,住通江县广纳乡檬子村。李幼而束发授书,聪颖过人,奈家道寒微,不遑久读,遂弃儒习医。

始受业于东山乡构花坪赵金礼门下学习外科,未几,青囊春暖,丹灶烟浮,获得衣钵而归。继从梓潼乡顺石村陈奉鼎游,学习内科,专心致志,闭门读书,人称“闺阁医生”,所以不数载竟得薪传。自此仁术大展,遐迩闻名,叩门求治者络绎不绝。原中医院老中医袁作良医师乃李得意门徒,称年青时曾随李步趋有年,深知其为人谦虚,诊病谨慎,每当逢场之际,门庭若市,但看病愈多面诊断愈细,兢兢业业,惟恐贻误苍生。尝听广纳群众反映:“勿论沉疴痼疾,经过李治之后,再不起者,死亦瞑目”。可见李之医疗声誉。

广纳乡张家坪一张姓男性病人,患唇肿年余,内有硬结,外如茧壳,久治无效,李师诊为茧唇症,由胃阴枯耗,阴不上济,给以加味益胃汤 (沙参 5 两,麦冬 5 两,生地 5 两,玉竹 5 两,冰糖 5 两,山甲 1 两,桃仁 1 两,红花 5 钱,牛夕 1 两) 共为细末,蜜炼为丸,日三服,不更方,嘱半年后再看,依样执行果愈,酬以金字匾额,云“医术精湛”。

三合乡风门垭一王姓女性病人,年约四十左右,患乳痈年余,内结外溃,脓水弥漫,恶臭异常,诸医棘手,李诊为乳痈,随处黄花地丁、野菊花、夏枯草各 5 斤,穿山甲 5 两,乳香、没药各一两,熬成软膏状,内服外擦,嘱连服十贴再看。半年无消息,一日忽送来金字门匾,上书:“华陀再世”,始知病愈。

李医德高尚,誉满乡里。看病不避送终,他常说“医乃仁术,见死不数,仁安在哉。”出诊常携医书,若遇疑雅难病症,多向书中请教,即晚年归来,仍挑灯翻阅,从不高傲自大,执一以误人也。一次其孙给病人重用一味,深夜严斥其到病家叫停服。对鳏寡孤独执行义诊,不收诊费,实在困窘者,药费也帮助解决。用药不求名贵,贵在对症,虽病家至富至贵,参茸亦不褴用,至贫至困,硝黄不可乱施,勿蹈实实虚虚之弊。带徒不保守,谆谆善诱,欲期其成,尝云:“业之不成,多由教之不善”。但李带徒,初慎选择,其标准是:不教不学无术之人;不教轻浮孟浪之辈;不教低级无耻之流,不教忘恩负义之子。不教则已,教则无负所望。尝以《陈修园公余十六种》、《医宗金鉴》、《内难经选读》为材料。把书中所说的道理与实际结合,与实际不合的,即不采用。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前人的精华固然要发扬光大,而书中的槽粕,也应舍去。卒业时反复叮咛,人之姊妹姑娘,如己之姊妹姑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反之,非吾徒也。对学徒出师酬谢不讲究,常说:“宁教无钱有义子,不教有钱负义人”。

李对只顾索钱,不管病人生活困难的医生,深恶痛绝。一日,遇一医生在大庭广众之地,公开厉声地向一女病人索取诊金,病人一时经济拮据,付之不出,该医生竟以言辱之,致使女病人涕泪交流,哭不成声。

李有感而伤,情不自禁,在归途中伊呀赋此:“五湖四海尚同仁,何况相闻鸡犬声,被发缨冠援嫂手,临床馈药献婆心。锱铢当向朱门算,膏血应从白屋倾,人命固如山岳重,高风岂在孔方兄。”李这首诗在广纳一带,至今还有部分老人传颂。

建国后,李得到党政器重,人民信任,连任巴中县政协分会一、二、三、四届常委委员,通江县人民代表。他十分珍惜党和政府对他的信任,那时通江到巴中,公路未修成,来往需步行,每次到巴中开常委会,虽然来回要走 300 余里,总是按时赴会,没有缺席。且在各种会议上,勇于提批评、建议,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奈晚年诊务日繁,积劳成疴,加之 1967 年,李在贫病交加中不幸逝世,享年 68 岁。

THE END
打赏
海报
旧时通江名医李能诗
李能诗,字兴堂,生于 1899 年,祖籍营山县,住通江县广纳乡檬子村。李幼而束发授书,聪颖过人,奈家道寒微,不遑久读,遂弃儒习医。 始受业于东山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