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德

李孝德,本姓蔡,乳名喜和尚。1905 年出生于通江县青峪乡(青峪镇)蔡黄沟一贫农家庭。6 岁时,不幸双亲贫病交迫,无力延医辞世,以致日食难度,几成饿殍。巧逢川剧“县城兴隆戏班”过道演出,经当地慈善者推荐,得艺人李春香怜悯,收为螟蚣,取名李孝德,让其随班学习戏艺。

15 岁后,李因身材矮小,既无法学继父的行当(旦角),更无法另习它行角色。这样,没有一个专行的老师教他,只能当吼班,间或配备无关紧要的娃娃生。但他并不丧气,更不甘示弱地下定决心。一面苦练基本功、武功,一面在饰兵卒时,暗暗地专心记取各出戏的台词,各种腔调的唱法及各样演出的眉眼、步法、身段等技能。由于他刻苦习艺,一、两年后,基本功和武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朝天蹬”,即:一腿直立,一腿傍身直举头侧,脚板朝天,朝天的脚板上放一碗水,独立好几分钟,而水不流出。这一演技获得班主和同行的喜爱,共同赞许让他穿上高靴,开始学演第一个戏《双旗门》中的土行孙。亮台后,博得众观众喝彩,此后,凡是戏中有矮子角色的,如《打饼》中的武大郎,《杀惜姣》中的宋江等,无论哪个行当都要他去承担。于是,戏班走到哪里,“李矮子”的绰号就“香”到哪里。李春香死后,他又加入过巴中县清江渡和通江县毛浴镇的戏班。除在县境演出外,还不时到巴中、南江、万源、达县、汉中等地献艺,演艺水平也越来越高,声望不仅传遍了原达县地区,而且展延到川北一带。

在自身演艺先天性较差的条件下,他通过努力而成为通江一代有影响的戏剧演员,完全是他具有坚定不移的恒心和毅力,抱着“以戏为业,以班为家”的宗旨,广泛学习别人的长处,听取经验,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终身不渝地向戏剧技艺奋斗到底之精神所至。·在演艺上,他打破了传统的行当界线。先是演文武小生,后来扩展到演各个行当的主角。如《刻碑三打》中的老生张大公,《刺僚》中的花脸专诸,《打雁》中的小丑穆公等,他都能饰谁象谁,惟妙惟肖。

李虽没读过书,不时文字语言中、言传口授间或有点错讹,但他很理解词的用意,无论喜、怒、哀、乐都表演得近情近理,对每个戏更是一丝不苟,始终如一。

1953 年,通江县川剧团成立后,他进入团内,担当起剧团骨干力量,积极主动地培育青年演员和新生,指点各种基本演艺,并以身示范来鼓励、督促学员们发奋图强,为通江川剧的兴盛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特别是他 1954 年当选为第一届县人民代表和 1956 年选为通江县第一届各界人士学习委员会委员后,常以自身小时饱受苦难,学艺艰辛的经历,教育青年演员,要饮水思源,不能忘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服从党的领导,听从师傅的教海,做一名演技精湛、诚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演员。在 60 岁后,仍坚持参加演出,有人问他为什么还不休息,他说:“我不忘本,我要尽力,‘点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由此可以看出一个戏剧工作者对他所从事的事业是多么的热衷。

李孝德 1971 年病故,享年 65 岁。

THE END
打赏
海报
李孝德
李孝德,本姓蔡,乳名喜和尚。1905 年出生于通江县青峪乡(青峪镇)蔡黄沟一贫农家庭。6 岁时,不幸双亲贫病交迫,无力延医辞世,以致日食难度,几成饿殍……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