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贫县令孙清士

他在《南江道中》和《南江行》两首诗中写道:

寥落人迹少,艰难行径微。藤梢横碍眼,石角乱挂衣。冰雪裂我肤,荆棘阻我途。我马瘦不行,我仆病且呼!头上雨如注,脚下疑无路。车夫却前行,路在泥涂处。路窄低复高,泥中石如刀。石割血流踵,叫苦声嗷嘈。转侧入山林,村人各闭门。老稚笑看客,团坐亲壶樽。忆昔林下居,琴书得白娱。饭熟呼不起,俯仰何宴如。一官何劳碌,雨雪尚奔逐。鸡鸣辞店行,月落投店宿。沿途饱艰难,未到心已酸。预知终岁勤,难买妻孥欢。何当了身世,早作归田计。风雪得晏眠,适我遂初志。

淋漓尽致地道出了南江赴任的艰难辛苦。

三、励精图治难江不“难”

那时的南江,不仅是“江难”,而且“山险”,气候恶劣,道路险峻。尽管如此,出身寒微、胸怀利民之心的孙清士,还是深深爱着那山山水水和纯朴勤劳的山民。一入南江地,便和民众打成一片,赤着双脚踩过有名的“二十四道脚不干”;徒步翻过难见真面目的光雾山;单人独骑穿过鬼门关(今贵民关);像猿猴一般地爬过“前有挺胸石,后有蛇倒退,区区二里路,走到日西坠”的阎王碥;顶烈日,冒酷暑,破严冰,迎风雪,潜入深山茅林,访贫问苦,了解风土人情,查证善恶是非,征询治县方略,不到半年,踏遍南江的山山水水,风土民情深深烙印在孙清士的脑海。他到桃园拜访了巴山老人,到长池劝寡妇绩麻纺线,到大河口劝农稼穑,到龙池书院指示学子奋发。其间根据他的切身体验写了许多传世诗篇。如《山家》诗中写道:沉沉见村落,遥遥生晚烟。几家茅舍影,高出断云边。乱石层叠树横斜,时见茅檐三两家。鸡犬守门人不见,四邻开遍米襄花。

孙清士通过半年翻阅史籍志乘,与开明士绅交谈,与百姓促膝谈心,深深了解到,他们不是怕穷山恶水,担心的是官不清,吏不良。他想起了赴任之时,父亲的谆谆教导,妻子的殷殷鼓励,决心做一个与自己名字相符的官员——清廉之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不做能吏做良吏,首先兴办学校,亲自到书院讲授。紧接着,惩治豪强,使之令行禁止。他查阅县衙案卷,以前留下的许多积案,主要是令不行,禁不止,如“皇柏林”,过去下达多次禁令,“皇柏林”仍然得不到有效保护。当地的何、包、郭等姓的劣绅土豪常仗势作歹。

当时流传着这样几句民谣:“沙河子的‘何’难过,八庙垭的‘包’难挺,关门子的‘郭’难扳。”因而,使“皇柏林”的护禁不力,受到破坏。当然,这次孙清士来,又有人认为他是个文弱书生,只能咏诗作画,断案又如何呢?还拭目以待,欲想较量较量。据此,孙清士令出必行,并科重罚金,不论何人,决不姑宽,结果那些隔岸观火的人,也只好俯首听令不再较量了。自那以后,民风大为改观,大姓欺小姓、富豪欺百姓、男性欺女性的现象,得到有效禁止。寡老敬贤,尊师重道,孝养父母,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夫敬妇贤,男耕女织,邻里和睦,抚孤扶危,乐善好施等等,蔚然成风。署衙清凉,诉讼锐减,孙清士也深受百姓的拥戴和爱护。

南江难,难在交通上,山路崎岖,羊肠小道,行人难走,商贾却步。孙清士为了改变“难江”的面貌,下决心架桥修路。他发起募捐活动,自己省吃俭用,带头捐款捐粮,开明士绅亦积极踊跃参加捐献活动,从县城到乡间,由乡绅带头,出现一次义务铺桥修路的热潮。为鼓励土绅乐善好施,他热情为善举题名作序。张公桥、刘家桥相继落成,寡妇出巨资修了“寡妇桥”,川陕边境白头滩修了索桥,沿溪河修了跳蹬桥,“二十四道脚不干”搭起了独木桥和浮木桥;县城水码头、正直渡口、下两河、神潭溪的义渡相继建立,终年有专人守护。当时南江又传出民谣:“上看一条线,下看万丈渊……来了孙大人,山里见青天;山上修了路,河里有了船,山民进了城,商人进了山。”在孙清士的治理下,农村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看着农业大丰收,孙清士写了一首《秋田云涌》,诗云:高田稼已收,低田禾亦熟。登高望平原,野色慰心目,力穡幸有秋,黄云堆过屋。鸟雀有欢歌,妇姑无野哭。怜彼终岁勤,多收几斗谷。人生各有谋,乐事在耕读,欲令识艰难,终须勤手足。何事膏粱子,老不辨麦黍!

THE END
打赏
海报
清贫县令孙清士
清朝光绪年间,云南呈贡县(今昆明滇池东岸)孙清士进士及第后,清光绪十年(1884年至1886年)任南江县令任四川南江县知县。 一、望子成龙严父施教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