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注:钓鱼石在我大舅老家的后山,小时候听过他们讲过一些故事,很遗憾至今都没有上去过,今天看到朱北辰老先生的文章,特转载如下,文章后有翻译成白话文的《钓鱼石记》。

赤江沿岸之西,屹立一山,云岩万仞,耸入霄汉,旁无附丽者钓鱼石也。登临其上,红日渐近,无山与齐。北顾似与天皇比其高,东眺直与阴龙峙其雄,且左有马鞍可跨,右有方山可凭。厝山带河,层峦耸翠,此钓鱼石之大观也,洵壁州之名山也。
云岩之巅,一石坻平,宽广数丈,有跪石钓鱼屈膝迹和垂钓置竿痕。历传为兴周八百载之姜太公子牙氏,在此箕石钓鱼,故以钓鱼石名焉。
噫!真耶,伪耶,其出于附会耶!抑由于好事者效武丁技,凿之使然耶!但察其骸膝迹,径尺许,光滑若铛,无斧凿痕。迹之周围,尘沙不染,苔藓不生,光炫日月,此灵异显著,又非其无所根据从资野说矣!
又传说太公钓鱼,专放长钩,羡慕大鱼。鲤鱼不翘尾者则弃之下面岩穴,因有鲤鱼岩其名。鲫鱼不扬耄者则抛于东郡田间,亘古纲之不尽,罟之不竭。是说也,然矣,否矣!虽无历史记载,迄今畎亩中鱼种尚存。本甘棠遗爱,永著讴思,传之为古迹,播之为名胜,谁曰不宜,又谁有不信。
鱼石之下有一硐焉,硐口园而腹拱。其口也是从腹内卷石以出,极似嘴边之唇。每当东曦就驾,雾散云飞之际,必有缕缕烟云绕入洞中,盘旋许久而后出,作吞云吐雾之状,从古呼为吞云洞。洞内石壁上迁客骚人题咏很多。洞门上镌有一联云:”洞口劈自那年,吞不尽山川云气;岩腹藏诸何物,写一些千古牢骚”,明之末叶为张献忠流寇所毁。逊清雍正年间乡人遂在洞口外建一蘭若,供观世音菩萨,并在临岩绝壁之上錾石立木,构一飞阁凌空,有亭翼然,亭之走廊直伸出悬岩外。观音神座是整石为台,塑成普陀岩,观音盘足坐在白莲之上,左握净瓶右洒杨枝,慧眼遥观频撑大愿。两旁侍卫有仰而拜者,有俯叩者,有戏龙耍狮者,更有散花仙女相对,尽皆栩栩如生。凭栏展望:顶上三华挺秀,槽边五马嵯峨,渡口之扁舟济济弋来过客,长滩之浪花滚滚淘尽英雄。鸟阚其下则是义村,闾璞地村烟万家,袅袅炊烟忽从足下而升,飘飘云叶,顿向眉尖缭绕,俯仰之间意荡神驰,天上人间不知所在。清乾隆乙酉科人朱思皇曾题刊一联于亭楹上,为“洞口锁烟云,春老春残处处;山中忘甲子,花开花落年年”之句。迨民国二十九年淫雨成灾,亭阁坍祀,实深慨矣。
鱼石之后,突起一凸,系河中矿石垒成,相传为洪水潮天,冲自黄土高原之鹅卵石。四方垒垒如截,昔人营之为寨,以御寇乱。寨门石柱上刻有一联:“黄发垂髻同登仁寿,苞桑磐石远胜桃源”,为鹤鸣台纯一子书。
山多石少土,有煤苗窝,多松、竹,松针铁青,竹色金黄。一九五九年勘测家在山之巅竖有一红竿标詰,谓山内有金矿,蕴藏甚富,特并记之。
(作者;朱北辰,1908年生,1997年去世,早年毕业于国民师范,生平经历清朝、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3个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任职于通江县政府师爷;红军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担任过乡苏维埃文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教至“文革”下放,到1979年71岁复职一年后退休。)
以下为白话文版。

在赤江(原来的赤江乡,今天通江县诺江镇沿新村)的西岸,矗立着一座山,山上云雾缭绕,岩石高耸入云,旁边没有其他山峰依附,这就是钓鱼石。登上钓鱼石,只见红日渐渐靠近,没有其他山峰能与之相比。向北望去,它似乎与天皇山一样高耸;向东眺望,它又与阴龙山遥相对峙,显得格外雄伟。而且左边有马鞍似的山梁可供跨越,右边有方形的山峰可以依靠。山环水绕,层峦叠嶂,郁郁葱葱,这就是钓鱼石的壮丽景色,确实是壁州(通江的古称)的名山。
在云雾缭绕的山巅,有一块平整的石头,宽达数丈,上面有跪着钓鱼时弯曲膝盖的痕迹和放置钓竿的痕迹。传说这是兴周八百年的姜太公子牙,曾在这里的石头上钓鱼,所以这座山就被称为钓鱼石。
哎呀!这是真的吗?是假的吗?还是出于牵强附会!或者是好事者模仿武丁的技艺,凿刻出来的吧!但是观察那膝盖的痕迹,直径约有一尺,光滑如锅底,没有斧凿的痕迹。痕迹的周围,没有沾染尘沙,也没有长苔藓,光彩照人,这确实很神奇,又不像是没有根据的野说。
还有传说,太公钓鱼时,专门使用长钩,希望钓到大鱼。不翘尾巴的鲤鱼就被他扔到下面的岩洞里,因此那个岩洞就被称为鲤鱼岩。不扬鳍的鲫鱼就被他抛到东边的田野里,自古以来都用不尽、捕不完。这个说法,是真的吗?不是真的吗!虽然没有历史记载,但至今田间还存有这种鱼种。本来是出于对姜太公的怀念,永远地被人们传颂,成为古迹,传为名胜,谁说这不合适,又有谁会不相信呢?
钓鱼石下面有一个洞,洞口是圆形的,洞内是拱形的。洞口是从洞内翻卷出来的石头形成的,极像嘴边的嘴唇。每当清晨太阳升起,雾散云消的时候,总有一缕缕烟云缭绕进入洞中,盘旋很久才出来,像是吞云吐雾的样子,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吞云洞。洞内石壁上有很多文人墨客的题诗。洞门上刻有一副对联:“洞口劈自那年,吞不尽山川云气;岩腹藏诸何物,写一些千古牢骚”,明朝末年被张献忠的流寇毁坏。清朝雍正年间,当地人在洞口外修建了一座寺庙,供奉观世音菩萨,并在临岩的绝壁上凿石立木,建造了一座凌空的楼阁,有一座亭子像鸟儿展翅一样,亭子的走廊直接伸出到悬崖外面。观音的座位是用整块石头做成的,塑造成了普陀山的形状,观音盘腿坐在白莲花上,左手拿着净瓶,右手洒着杨柳枝,慧眼远望,频频许下大愿。两旁的侍卫有的仰头朝拜,有的低头叩首,有的戏龙耍狮,更有散花仙女与之相对,都栩栩如生。倚靠栏杆远望:头顶上三华山挺拔秀丽,槽边五马山高峻,渡口处扁舟穿梭,迎来送往过客,长滩的浪花滚滚,淘尽了英雄。鸟儿鸣叫的地方是义村,村落密集,炊烟袅袅,忽然从脚下升起,像飘渺的云叶,顿时在眉尖缭绕,俯仰之间,心旷神怡,天上人间,不知身在何处。清朝乾隆年间乙酉科进士朱思皇曾在亭子的柱子上题写了一副对联:“洞口锁烟云,春老春残处处;山中忘甲子,花开花落年年”。到了民国二十九年,因暴雨成灾,亭阁坍塌,实在令人感慨。
钓鱼石后面,突起一个小山包,是由河中的矿石堆积而成,传说这是洪水泛滥时,从黄土高原冲下来的鹅卵石。四周堆积的石头像被刀切过一样整齐,古人把它建成山寨,用来抵御贼寇。寨门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黄发垂髫同登仁寿,苞桑磐石远胜桃源”,是鹤鸣台纯一子书写的。
山上石头多,土少,有煤苗窝,松树和竹子很多,松针呈铁青色,竹子呈金黄色。1959年,勘探人员在山顶竖立了一根红竿标志,说山里有金矿,蕴藏量丰富,特别记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