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梁永场(镇)

民国时的市场交易,有比较严格的指定地点。上街万寿宫戏楼脚下,主要是卖棉花、卖线子。现水管所附近有个坝子是牛市。挨戏楼不远是卖柴的地方。中街关帝庙处卖米粮、卖蔬菜。关帝庙下边敞坝是猪市。关帝庙往上30多米处是市。中街下边(现医院)一段是布匹、绸缎市场。布匹是本地农民织的,绸缎是商贩从西充贩运来的。下街王爷庙是盐市。盐市不远处是鸡、鸭、兔等畜禽市场和烘笼、娃儿背篼、竹席等篾货摆点。街上居民做烟酒、陶瓷、铁货、鞋袜等百货生意的,各自在门前摆摊经营。

民国时期梁永场的小吃很多,富有特色的有烧腊(卤菜)、砂糖油膏、提糖麻饼、芝麻饼、油面坨(俗称狗卵坨)、糖丸、敲敲糖等。这些小吃食品,手工独特,色鲜昧美。特别是提糖麻饼,最早是曾德慎、魏诗华两家,后来是刘玉碧、杨克善、程福德三家,几代世传。主要原料是小麦面粉,经过麦芽发酵、红糖揉面、芝麻脱皮、醪糟浆芝、红糖包饼、芝麻筛团、放人熬子、上柴下炭、若揭若盖、仔细观察、铁铲翻饼、芝麻不焦、糖汁不漏、鼓胀起锅等14道工序制作的提糖麻饼,香脆可口,放人瓷缸封存半月不会回潮,变味。目前其他地方的提糖麻饼,与梁永当年的无法比拟。可惜已失传。

今天的梁永镇
今天的梁永镇

梁永场正街背后的观音庙,修于百米高的峭壁,始建于明未清初。经历朝修缮扩建,一代更比一代雄伟。庙会从未问断,历来香火旺盛,是梁永场一大景观。400年来,观音庙的晨钟暮鼓,一直警示与激励梁永人友善、和谐。

后,—街上空五-人—垒:s;上L.1_14.rA-L.饭后,街上空无一人,乡下十里八村的大人娃儿都跑到码头看热闹。由街上的财主组织,扎彩船四五只,请两支锣鼓队分乘两只彩船,其余船坐达官如乡长王易及其家人等。主要热闹看点是抓鸭子和抓红宝。将二、三十只公鸭灌适量白酒使之半醉投入河心,又将二、三十个红宝(那时没有气球,将猪尿包晒干吹胀染红)一并投入河中。自告奋勇参与的三、五十名水手在铿锵的锣鼓声中扑到河里抢鸭子、抢红宝。被十几条三板子小船儿团团围住的鸭子,听到锣鼓声就钻入水中,锣鼓敲得越响,鸭子钻得越快,很难抓到;红宝鼓胀而圓滑飘浮不定,亦难抓。但水手们个个激情满怀,抓住后彩船上的达官贵夫人们便发红包奖赏。抓到一只奖赏一次,然后又放鸭到水中。最后十分钟抓到的鸭子,哪个抓到哪个要。每看到水手抓到鸭子或红宝,彩船上锣鼓点更密集,声音响彻云天,岸上成百上千的人举臂喝彩,欢呼声震撼沿河两岸,其热烈气氛空前。这一活动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初,上世纪七十年代党委书记王豁然还举行过两次,之后再无人组织。

(罗克彪)

THE END
打赏
海报
民国时期的梁永场(镇)
距巴城24公里的巴州区梁永镇,如今繁华如都,而民国时期梁永场的街道、建筑、商贸、码头等多个景致,早已荡然无存。 民国之前的梁永场,只一条独街,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