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巴城24公里的巴州区梁永镇,如今繁华如都,而民国时期梁永场的街道、建筑、商贸、码头等多个景致,早已荡然无存。

民国之前的梁永场,只一条独街,下自王爷庙,上至义学堂(原小学),约摸千米,泥巴路。有史料载:民国二十年间,梁永场中间有一条约摸五尺宽的大水沟,每隔五六十丈有一凉亭,连接两边,方便过往。1932年罗列宿当乡长时,募化钱粮,填平水沟,拆除凉亭,并在两边房檐下面上滴水石板。1935年后,街保李养元出面募化钱粮,开石板铺面好了街面。

民国时期的梁永场(镇)
民国时期的梁永场(镇)

民国初,梁永场住户不足三十,人口不到一百,萧条、破旧。民国中期,街上自上而下先后修建的万寿宫、关帝庙、、禹王宫、王爷庙大气经典,古朴厚重。两庙、两宫均为古建造风格,其中万寿宫、关帝庙、王爷庙修有戏楼,并设有厢房供尊贵宾客看戏。万寿宫塑文昌菩萨,王爷庙塑王爷菩萨等多尊佛像和神位。除禹王宫外,其它三座庙均建有周长约六七十米、比庙高出两米以上的烽火墙。烽火墙以特制空心砖砌,与隔壁民房间离,主要功能是防火防盗。街两头的万寿宫、王爷庙还有街门,偌大的木料做成的双扇大门,相当结实。夜晚门一关,人难人,主防土匪盗贼抢劫居民财物。民国后期,乡公所设关帝庙戏台对面,人口处有一对大石狮落座左右。门上书有“奉公守法、正己化人”对联。十几步石梯拾级而上,但见一尊九尺高的泥塑关圣夫子肃然屹立。至新中国成立以前,除为官的发财人程明德、程子良、万子怀的店子稍好点,其余住房都很矮小,均为木板平房,房内大多是篾巴编制的草泥墙。靠河边的房子临街面比较整齐,房后大多设吊脚楼,伸前缩后,参差不齐。

民国时巴中全县有码头35处,梁永河码头最热闹。从矮礅子到洗布石,往返的大小船五、六十只停泊,最多时上百只停靠,还有来自三江、恩阳、南江等地的船只。除运输船,还有不少渔船。运输船中,小则载重四、五吨,如恩阳河滩浅下来的“瓢勺儿”船,头大尾小,又名“双凤眼”;大则载重二三十吨、四五十吨。最大的“舵龙子”,可载重百吨,是绅家杨升儒、罗俊聘、罗太希等造,16个艄公推,专等洪水推到重庆连船带粮卖掉赚大钱。梁永码头的船只主要是装粮出口,运往合川、重庆。粮食主要来自本乡和顶山、玉山两区农民肩挑背扛,短时间收不够吨位,所以码头的船只停泊多、停靠长。特大“舵龙子”因洪水未涨到位,有的在岸上一搁几年也推不出去。

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初,梁永场赶集日为三六九。除本乡百姓,周边双凤、三星、独拍、三江等乡村赶梁永场者频多。加之盐贩、布贩、刀剪等百货生意客比比皆是,故集日很是热闹。挎筛筛卖针头麻线的叫卖声,头顶簸簸卖提糖麻饼的吆喝声,王水烟儿“老弟,烧一口”的喊叫声,各摊摊讨价还价的交易声,不绝于耳。场上有两家烟馆,三家茶馆,还有善堂和王爷庙两处押“红宝”的赌场,围观者堆成山,人声鼎沸。特别是茶馆,有说评书的,有打“齐乒乒”(相当于竹琴)的,还有弹唱小曲的,老小观众甚多。掺茶的吆司手提铜茶壶,壶嘴长一米多,客落座吼“来茶!”吆司大应“来啰!”上齐茶碗,吆司老远将滚开水飞泻而下,不偏不倚,滴水不漏掺人茶碗,随即帮客人盖上盖儿,鞠躬后退吆喝道:“请慢用!”逢年过节必唱川戏,大多是本乡戏班子演出,也时有外地戏班来梁登台。民国26年(1937)持续大旱,合川、重庆戏班来梁永演川剧48天,唱的是请雨戏《锁寒灵》。每年春节天天如集日,正月初三开始耍火龙、烧花儿,正月十四倒灯,晚上耍火龙,唱皮影古戏,白天拉花船、踩高脚、抬社伙、看西洋镜,热闹非凡。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