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颜三墓(忠县严颜墓、蓬安严颜墓、巴中严颜墓)考论

三、巴中严颜墓

巴中之有严颜庙或始于唐代。地方志书皆持“唐建”之说,如道光(保宁府志》卷12载““严公祠在旧西门内,唐时建,现在城外。”现存文献中最先持“唐建”说者仍然是王象之,其《舆地纪胜》卷187《碑记》云,《唐严将军庙记》“庙在(巴州)城西门内、碑在本庙,唐正元元年韦曾为庙记”。正元元年即贞元元年(780),避宋仁宗讳。另据陈思《宝刻丛编》卷18,唐朝两度建立巴郡太守严颜庙碑。第一次是德宗贞元十二年(796),碑文由韦曾撰写。这在时间上与王象之记载不一;第二次是天复五年十月十五日,碑文由冯某撰写,蒲君宰正书。时间亦有疑,天复为昭宗年号,只有四年(901-904)。这就是说,关于唐代创修严将军庙,文献记载与石刻资料不一,而且皆是宋朝以后的追述。因而,“”唐建”说还有待进一步确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两次建庙立碑是否属实,所立之碑皆系庙碑。并非墓碑。

巴州作为今巴中之历史名称始于北魏延昌三年(514),但南北朝时,巴岭之南或为“不置郡县”的群獠散居之所,或是叛服不常的北南交争之地。直到唐朝,巴州作为今巴中的固定称谓才稳定下来。巴中之严颜庙正是在巴州称谓稳定以后才出现的。如果说巴中之严颜祠出现在唐代尚有疑问的话,那么在宋朝则是确凿无疑的。宋朝巴州严颜祠称作“英惠侯义济庙”。据宣和六年(1124)巴州通判宗泽撰写的《重修英惠侯义济庙记》,巴州百姓祀严颜甚谨。“没千有余载,巴人事之如存,”“凡过其门,无老壮贤不肖,必以乎加顶,至于再三,如神真在其上,以至雨晹之愆、疾病之苦,率诣祠祷之,无或不验”地方官多次把这些情况奏报朝廷。宋廷顺乎民情,赐其庙额为“义济”,加封爵号为“英惠”。把巴州对严颜的祟祀由民间信仰变成了国家典祀。同时,巴州地方官员捐律钱完成了对巴州严将军祠的修缮工作,宗泽为之作记(《宗忠简集》卷3)。此本为祠记,记文中也无只词提及严颜墓。或唐宋巴州本无严颜墓。

巴州有严颜墓或始于明朝。据道光(保宁府志》卷14,“汉严颜墓在新西门外”,按语云,“旧通志在忠州,盖东坡诗注为证,不知东坡所题乃表里碑,非墓碑也。”肯定严颜墓在巴州,故里在忠州,且云“颜,临江人。”民国《巴中县志》明确祠、墓位置说:“严公祠在县城新西门外正街,墓后有庙。”现存地方志书证明,严颜墓出现在明末。正德九年(1514),知巴州张应奎上奏朝廷,请崇祀严颜。崇祯十五年(1642),知州业可绪修墓立碑,《志》云,“其墓碑则崇祯十五年知州业可绪所题也。”

从乾隆到道光期间,严颜祠数次维修、扩建。乾隆八年(1743),修严公庙。乾隆二十一年(1756),知州张元济上奏朝廷,请崇祀严颜,并为祠设置了祀田。道光时,陆成本担任知州,对严颜祠进行大规模的扩建。主要包括增修前殿,雕刻石像,创建配套建筑“望江楼”。20世纪人们所看见的严公祠,就是陆成本扩建后的严公祠。整个祠庙坐北朝南,前有戏楼,后有望江楼,正殿、冢墓、二殿、后殿纵向次列。正殿与戏楼之间有一小形广场,可容纳数百人看戏。正殿内,严颜石像端坐在石椅上,苍面白须,身着铠甲,外罩紫袍,左手揽须,右手抚膝。神台前缘有铜铸油槽,盛油数百斤,昼夜不熄,时称“万年灯”,六根粗大的石往矗立殿内,柱上刻着联语。正殿后为冢墓,墓高三米,周围用条石砌成八角形。

今严颜祠墓已荡然无存,其毁坏同其修建一样有一个过程。1933年,戏楼厢房被改作民居。1950年,正殿内的“万年灯”被撤除。1951年,戏楼前面的双斗桅杆因街道扩展而被撤走。1955年,正殿被改作打米房,石像、墓碑被拆毁,冢墓被夷为平地。据说,墓移后露出一天井,井中有一特制油缸。油缸正对面就是墓门,用石板紧闭。因担心内有“机关”而不敢开启,遂用土填平天井。祠墓所在为城西粮店和将军宾馆(现也不存在了),唯有“达县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严颜墓”的石碑孤立其中。

THE END
打赏
海报
严颜三墓(忠县严颜墓、蓬安严颜墓、巴中严颜墓)考论
“义释严颜”是一个千古传颂的动人故事。据《三国志·张飞传》载: 先主入益州,还攻刘璋,飞与诸茜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