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父老乡亲——记通江县委书记刘道平

农田水利建设在已有的成绩上,进一步发展,实行大、中、小、微相结合,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建设微水、微机相结合的“双微”大县,形成“小康村”、“文明村”建设模式。特别是微水池建设,率先走出了“池园结合——池园经济一一池园文化”的新路子,成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

县委、县政府围绕“山”字转,抓住“特"字办(企业),提出了“把企业办到山上去,用市场经济手段快速高效建设百万亩经济林”的目标。如今,山上集体的、个体的、国营的、合股的,各种形式的开发都有。去年以来,县级86个部门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办“企业”113个,领办经济林近4万亩,带动全县新开发7.5万亩,形成了万亩茶叶、万亩干果、万亩耳林、万亩杜仲的四个“万亩基地”。

1995年底,全县畜牧业产值达2.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4%,畜产品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而今,全县正在加紧建立50个商品猪基地乡、10个黄羊繁殖场,巩固了九千多户秸杆氨化养牛大户,基本形成了“半壁河山是牛羊”的格局,有效利用了县里的资源优势,极大地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四大工程”的成功实施,带动了全县经济的全面发展,换来了父老乡亲们的张张笑脸,更燃起了人们心底的希望。刘道平并不满足于此,他带领一班人,犹如钢琴大师,弹奏出通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音符。抓工业,果断从县级机关下派精明能干、开拓进取的年轻干部到亏损企业挂职工作;抓旅游,成立了诺水河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使风景区建设、旅游业发展有基地、有依托,管理工作走上正轨;抓基础设施建设,通江至陕西南郑88.8公里路加宽整形如期竣工,通(江)巴(中)、通(江)达(川)100余公里油路通畅,城镇建设正努力争取创省级卫生城市。对于这些成绩,刘道平谦虚地说:“功应归于领导集体同心协力,归于全县父老乡亲的艰苦奋斗,作为'班长'嘛,不外乎是团结人、出主意、用干部、重督导……

(四)

奢侈享乐历来与一名真正的人民公仆无缘。身为县委书记,刘道平生活极为简朴。出差不住高档宾馆,不超标准就餐,不乱开支,还常常告诫随行人员;通江还很穷,不能与外地攀比,更不能显阔气。下基层,不事先打招呼,不带记者,不搞新闻报道,轻车简从。尽量不在基层吃饭,实在要吃,也只是在职工食堂吃点便饭。这些年来,他的职位在不断升迁,但他始终未松“清廉”这根弦,处处严于律己。他到通江后,家乡的亲戚朋友找上门来,送钱送物,好说歹说,要他发个话,找个工程包,他没干,把这些人给撵回去了。他们骂刘道平当官不认人。有一位至亲赌气抱怨:“刘道平不收钱,以后也没好下场,别看他现在神气”。

在世人眼里,刘道平“官龄”也有10余年,照理说家庭条件很不错吧。然而在平昌的“县长宿舍”着实出人意料:住在单元宿舍的顶楼,家里至今无一件高档家具,唯有挂在竿子上那沉甸甸的腊猪肉最为惹眼。帮忙去平昌搬家的同志清楚地记得,那是雨过天晴的第三天,骄阳似火,而屋顶上的积水,仍嘀嘀嗒嗒漏个不停。

目睹通江在原有基础上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通江人感激这位日夜操劳的带路人。而面对全县父老乡亲眼巴巴的厚望,刘道平倍觉步履沉重,任重而道远……

来自:《四川监察》1997年06期

THE END
打赏
海报
情系父老乡亲——记通江县委书记刘道平
这里讲述的是大巴山里一个普通农民之子的故事,这里采撷的是其人生长河中几朵跳动的浪花……故事的主人公是通江县委书记刘道平。他以做人的“真”与为官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