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岚崧(1836一1924),为一代名儒,字文玑,号少峨,四川省南江县正直镇荆江村人。清咸丰末年贡生,同治年间进士。本文分为设馆授课开新学、兴文除弊匡正气、不畏强权摘顶戴、强农助耕话桑麻四个部分。
设馆授课开新学
何岚崧系本地大户何中衢之长子,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同治三年(1864),他在获取功名之时,也正值国势颓危之际,面对官场尔虞我诈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毅然放弃候缺做官,立志教书报国、劝学育才,先后在正直坝杨家院、关帝庙、王爷庙设馆执教四十六载,娶杨氏为妻,育有三子,并以馆束之资置办农田十余亩,雇农租种度日。
何岚崧顺应时势,思想开明,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首开平民教育之先河。他招收学员不分男女老少,因材施教无论贵贱亲疏,但凡想学、愿学、能学的乡邻学子,都大开方便之门。对那些年岁较高的乡邻,他重在教授识文断字;对那些立志科考的童生,他重在讲解四书五经;对那些大户人家的千金,他重在教导德操礼仪:对那些冥顽不化的学究,他重在倡导共和洋务;对那些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的门生,他主动放宽就学条件,允许欠费读书,或以物抵资,甚至免费教学。他的这些做派在当时可谓是“离经叛道”的壮举。
通过苦心经营,何岚崧的学馆兴旺发达,桃李满园。据考证,正直晚清贡生、同盟会会员蔡宗周和晚清监生、同盟会会员蔡尊德都是他的门生学子。他的名望在通江、南江、巴中、旺苍一带都非常知名。
兴文除弊匡正气
晚清和民国时期,何岚崧以尊崇传统文明、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身体力行,兴文除弊,引领社会。他在当地利用建祠修谱、礼祭主持、提碑作序和品茶论道的机会,大力倡导“强国兴教、立德铸魂”思想,宣扬“破旧立新、移风易俗”观念,推动“耕读传家、勤劳致富”美德,培树“积德行善、孝老爱亲”品格,坚决革除“吸毒好赌、铺张浪费”恶习。
何岚崧痛恨秦始皇“焚书坑儒”,曾经在何家祠堂厢房高声诵碣《焚书坑》,义愤填膺:他怒骂秦桧谗害忠良,没有读书人的气节,寡廉鲜耻;他谴责晚清割地赔款,签订卖国条约,丧权辱国;他痛斥民国军阀混战,加重农民负担,祸国殃民:他提倡控烟禁赌,建议颁布法令,革除邪气歪风:他推崇民主共和思想,倡导变革求新,维护民权。他曾有联云:“宇宙赖撑持,俊彦旁搜,所难在寰区住脚;民军皆公辅,群情效顺,直巩固共和楚基”,“与斯民共治生民,酌成和议,再无遗议;破常典新颁令典,刷去冗员,尚得能员”。
这些思想和主张,主要体现在何岚崧的诗稿遗文中。他现存的墨宝有:正直鹞池牌坊题诗,狮子石太平桥撰写的碑文,正直老戏楼匾额“义演春秋”,正直文风塔门对“大观在上一一一支文笔冲星斗;万派长河镇水源”,正直花桥匾提“勤襄义举”等遗作,并留有手摹王羲之《十七贴》和自遣诗八首、寿文九篇、联对一佰四十七幅。这些遗作不仅内容精美,书法成就也极高,结字为体,无论行楷皆源出王颜,行书飘逸灵动,楷书端庄秀美,笔力雄浑潇洒,字里行间无不彰显出一股豪迈高洁之气。如《建修太平桥碑序》:“宣统元年以前,此地沟深岩险,石乱径微,过客至此,极艰步履,一遇雨淋泥滑,岸阔浪急,欲济无舟,欲行迷径,徘徊道左,太息咨嗟,此所以蜀道之人,难以上青天也。历年来,我境有志诸公,屡欲建修石桥,奈工程浩大,恐难竣事,嗣因遐迹善士,成头捐金,乃于是年冬十月,订簿募化凿石鸠工,越六个月,而功告成,爰勒石贞碣,以志鸿名,非邀誉也。吾人生当晚近,纵未能旋乾转坤,俾臆万姓,共荷生成,而此共由之,周行有以弥逢其缺卞,未尝夫济子世况当兹川陕通衢,上下千万里,往来千万人,一旦而化险为夷,征夫无苦,彩虹载渡,一路平安,砥柱中流,万年巩固,斯诚乐捐资义士仁人,所如原相偿者,倘不表彰姓字,以揭其善,与人同之隐衰可乎哉。虽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潜德之士,必发幽光。行见高车驷马,题柱扬名,人杰地灵,捧檄称孝,报施不爽,如响应声耳。岂特刊碑勒石,姓氏馨香已乎。是为序。何岚崧年七十撰书大清宣统二年辛亥冬十月初二日”
不畏强权摘顶戴
何岚崧一生公道正派,不畏强权,敢于仗义执言,极富传奇色彩。
光绪初年的一个初春时节,正直坝檬子咀春意萌动,生机盎然。响午学馆放学后,何岚崧独自走在回家途中,远远就看见佃农吴应章租种的麦田里人头攒动,两匹高头大马比肩擦颈,引颈长鸣,一个县官模样的中年人一把推倒吴应章,其随从赶紧把他拉开,只听他不断大声怒斥着倒地的佃农,闻声赶来的群众围了一大圈。何岚崧三步并着两步走,来到现场一打听,才知道是一个姓刘的县丞受知县委托下乡办案,骑马途径此处不走大道走捷径,踩坏了吴应章田地里的一大片麦苗,吴应章要他赔偿,他却蛮不讲理,仗势欺人,口吐狂言。在旁观看的何岚崧怒不可遏,立马上前摘掉县丞的顶戴,狠狠地甩在地上,怒目圆睁:“当官要为民作主,你不要欺人太甚!”
围观的群众都喊着何岚崧的名号大声叫好。县丞见何岚崧凛然正气,自知理亏,留下两枚铜钱,捡起地上的顶戴,牵着马灰溜溜地走了。从此,当地群众也称何岚崧进士叫“摘顶老爷”。
强农助耕话桑麻
何岚崧长期居于乡野山林,与世无争,他一面设馆育人,一面躬耕田园,过着闲云野鹤的日子。晚清和民国时期,巴中、南江历届州县官员都对他敬重有加,光绪年间南江县令孙清士和其他几任知县都曾多次亲临拜访,问计富民强县之策,他均主动出谋建言,并带头捐资捐物,组织群众修桥补路,发展农耕,活跃商贸,成为开明士绅的典范。
据当地何阳春、谭永达、杨建儒等几位老人讲,在他们小时候正直坝家家户户都有种桑、养蚕、栽苎麻的习惯,这个习惯就是何岚崧带头引进推广的。光绪二十九年(1903),何岚崧在大邑拜访友人时,发现当地桑麻种植利润丰厚,返乡后就引苗试种并初见成效。他把自己试种心得编撰成册上报给县令,县令非常重视,遂筹集公款私银,购买麻种桑秧下发各地,并下令报数登记,视其荣枯而赏罚。
何岚崧还注重积德行善,发展商贸,培植风水。相传正直坝老蛙石的跳蹲桥,龙滩河上的花拱桥,狮子石的太平桥和正直集镇船运码头都是他倡导修建的。他还倡议开通正直坝上至木门、下至恩阳的河道运输,组建排筢船工队伍,加强两地商品流通。与此同时,他还组织民工疏通正直集镇的河道,安砌河堤堡坎,并在沿河两岸栽种一大批柳树,使之成为正直古镇的“清江垂柳映河塔”美景。只是如今这些古镇遗迹,由于时过境迁,已经物是人非,渐次淡出人们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