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进士何岚崧的故事

何岚崧(1836一1924),为一代名儒,字文玑,号少峨,四川省南江县正直镇荆江村人。清咸丰末年贡生,同治年间进士。本文分为设馆授课开新学、兴文除弊匡正气、不畏强权摘顶戴、强农助耕话桑麻四个部分。

设馆授课开新学

何岚崧系本地大户何中衢之长子,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同治三年(1864),他在获取功名之时,也正值国势颓危之际,面对官场尔虞我诈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毅然放弃候缺做官,立志教书报国、劝学育才,先后在正直坝杨家院、关帝庙、王爷庙设馆执教四十六载,娶杨氏为妻,育有三子,并以馆束之资置办农田十余亩,雇农租种度日。

何岚崧顺应时势,思想开明,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首开平民教育之先河。他招收学员不分男女老少,因材施教无论贵贱亲疏,但凡想学、愿学、能学的乡邻学子,都大开方便之门。对那些年岁较高的乡邻,他重在教授识文断字;对那些立志科考的童生,他重在讲解四书五经;对那些大户人家的千金,他重在教导德操礼仪:对那些冥顽不化的学究,他重在倡导共和洋务;对那些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的门生,他主动放宽就学条件,允许欠费读书,或以物抵资,甚至免费教学。他的这些做派在当时可谓是“离经叛道”的壮举。

通过苦心经营,何岚崧的学馆兴旺发达,桃李满园。据考证,正直晚清贡生、同盟会会员蔡宗周和晚清监生、同盟会会员蔡尊德都是他的门生学子。他的名望在通江、南江、巴中、旺苍一带都非常知名。

兴文除弊匡正气

晚清和民国时期,何岚崧以尊崇传统文明、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身体力行,兴文除弊,引领社会。他在当地利用建祠修谱、礼祭主持、提碑作序和品茶论道的机会,大力倡导“强国兴教、立德铸魂”思想,宣扬“破旧立新、移风易俗”观念,推动“耕读传家、勤劳致富”美德,培树“积德行善、孝老爱亲”品格,坚决革除“吸毒好赌、铺张浪费”恶习。

何岚崧痛恨秦始皇“焚书坑儒”,曾经在何家祠堂厢房高声诵碣《焚书坑》,义愤填膺:他怒骂秦桧谗害忠良,没有读书人的气节,寡廉鲜耻;他谴责晚清割地赔款,签订卖国条约,丧权辱国;他痛斥民国军阀混战,加重农民负担,祸国殃民:他提倡控烟禁赌,建议颁布法令,革除邪气歪风:他推崇民主共和思想,倡导变革求新,维护民权。他曾有联云:“宇宙赖撑持,俊彦旁搜,所难在寰区住脚;民军皆公辅,群情效顺,直巩固共和楚基”,“与斯民共治生民,酌成和议,再无遗议;破常典新颁令典,刷去冗员,尚得能员”。

这些思想和主张,主要体现在何岚崧的诗稿遗文中。他现存的墨宝有:正直鹞池牌坊题诗,狮子石太平桥撰写的碑文,正直老戏楼匾额“义演春秋”,正直文风塔门对“大观在上一一一支文笔冲星斗;万派长河镇水源”,正直花桥匾提“勤襄义举”等遗作,并留有手摹王羲之《十七贴》和自遣诗八首、寿文九篇、联对一佰四十七幅。这些遗作不仅内容精美,书法成就也极高,结字为体,无论行楷皆源出王颜,行书飘逸灵动,楷书端庄秀美,笔力雄浑潇洒,字里行间无不彰显出一股豪迈高洁之气。如《建修太平桥碑序》:“宣统元年以前,此地沟深岩险,石乱径微,过客至此,极艰步履,一遇雨淋泥滑,岸阔浪急,欲济无舟,欲行迷径,徘徊道左,太息咨嗟,此所以蜀道之人,难以上青天也。历年来,我境有志诸公,屡欲建修石桥,奈工程浩大,恐难竣事,嗣因遐迹善士,成头捐金,乃于是年冬十月,订簿募化凿石鸠工,越六个月,而功告成,爰勒石贞碣,以志鸿名,非邀誉也。吾人生当晚近,纵未能旋乾转坤,俾臆万姓,共荷生成,而此共由之,周行有以弥逢其缺卞,未尝夫济子世况当兹川陕通衢,上下千万里,往来千万人,一旦而化险为夷,征夫无苦,彩虹载渡,一路平安,砥柱中流,万年巩固,斯诚乐捐资义士仁人,所如原相偿者,倘不表彰姓字,以揭其善,与人同之隐衰可乎哉。虽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潜德之士,必发幽光。行见高车驷马,题柱扬名,人杰地灵,捧檄称孝,报施不爽,如响应声耳。岂特刊碑勒石,姓氏馨香已乎。是为序。何岚崧年七十撰书大清宣统二年辛亥冬十月初二日”

THE END
打赏
海报
南江进士何岚崧的故事
何岚崧(1836一1924),为一代名儒,字文玑,号少峨,四川省南江县正直镇荆江村人。清咸丰末年贡生,同治年间进士。本文分为设馆授课开新学、兴文除弊匡正气……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