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郎的先祖及后裔

张文达十九岁的时候学艺归来,第二年就和当地一个书香门第的女子结了婚。到了35岁的时候,他膝下已经有五男一女了。又过了几年,长子和当地的姑娘结了婚,女儿也嫁了人,父母(张毖夫妇)也都先后去世。就在这时,张文达又听到一个让他心惊肉跳的消息,说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有一次在朝堂上问:“张柬之的后人都躲到什么地方去了?这么多年都没消息。”大臣们面面相觑,竟然无一人回答。唐玄宗又问了一遍,还是没人回答,因为他们不知道唐玄宗是要继续追杀张柬之的后人,还是想找到他们提拔重用。

张文达听到这个消息(其实这个消息已经是二十年前的旧闻),只觉得一股寒气直透脑门。他决定一家人不能都死守着一个地方,应该分散开来。即使被找着了,也不至于被一网打尽绝了后。于是便留下老大一家看守家产和张毖夫妇的坟墓,让张三郎和张四郎去隔仙山学习武艺,学成后去祖籍襄阳认祖归宗,投奔族亲自谋生路。他自己则带着妻子和张二郎、张五郎翻过大巴山继续南逃,最后在通江县涪阳镇五郎坪定居,而且特别注重教授两个儿子学习武艺。临行前,张文达拟了一个20字的张姓辈字序列,让三郎、四郎各揣一份,给大郎留了一份,自己也带了一份。并嘱咐几个儿子还要牢记于心,以备今后给儿孙们取名字使用,也便于他的后裔相认和互相联系。但是1950年前后人们看到在涪阳镇下江口张家祠堂大梁上书写的辈字序列却有两组。一组是:“文孔新克赅,斯绍子以全,万仕维宗德,元明印国贤。”另一组是:“国文孔新碧,世友永廷扬,太和传家美,洪荣兆琪昌。”这说明该处的祠堂是两大宗支共同修建的。两大宗支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分的支,现在因一时找不到记载这件事的族谱,已不得而知。按照传统,20字辈字序列用完了,又可以从头开始,反复使用。照此算来,现在使用第一组的已经到了第三轮了。民间有“湖广填四川”的说法。那么,另一支的祖先是否是后来从外地迁来此地的也说不准。笔者认为极有可能是本地张姓和外来张姓连族后共同修建了下江口张家祠堂。

其实,当年韦皇后和武三思要唐中宗李显下旨灭张柬之九族,李显是答应了的,不过要经过大理寺审核才能执行(也就是现在说的要走司法程序)。但是大理丞李朝隐迟迟不予审理,建议先流放远州,等调查清楚了再说。武三思等人怕夜长梦多,便派人告诉张柬之,说皇上已经下旨,要灭他九族,将张柬之活活气死。而其余参与政变的四位大臣,则是在流放途中就被杀死了。武三思也曾派人暗杀张柬之的几个儿子,但一时找不到他们的下落。过了不久,武三思和韦皇后密谋要废黜太子李重俊(因李重俊不是韦皇后所生),风声透出来后,立刻引起李重俊的愤怒,李重俊便与左御林大将军李多祚假借皇上的命令发羽林兵三百余人,加上太子的侍卫一千余人,杀了武三思及其儿子武崇训。李重俊和李多祚立刻又被中宗皇帝下令杀死,一时间朝廷里争权夺位乱得一塌糊涂,武氏一党的主要人物已死,其余的人自顾不暇,此后就再没人提要灭张柬之九族的事了。

后来唐朝的皇帝又换了两个。即唐睿宗李旦和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

THE END
打赏
海报
张五郎的先祖及后裔
张五郎是唐朝通江县涪阳镇五郎坪人,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避难成都,举办巴蜀英雄会,招选天下英杰,张五郎在比武中勇夺第一,被唐玄宗授予冠军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