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达州(巴中平昌县)白衣吴氏家族家风传承与乡土治理

(三)吴氏宗祠

作为地方大族,同时遵循传统礼制,吴氏家族也有宗祠。祠堂是祭祀祖先的场所,同时是家族组织的标志和代称,一般说到家族活动不能不留心于祠堂建设。白衣庵遭火焚之后,吴德澍请旨重建,在宗祠建设和族谱重修上也花费了大量心思。一般在传统家族史层面,祠堂的功用主要是祭祀先人和敬宗收族,其间也包括家规族法执行、族内纠纷诉讼、族学等事务。吴氏宗祠具体活动记载书目今已遗失,但从如今留下来的宗族建筑和
装饰痕迹也可了解它在族内教化上的作用,以及这一批传统士绅在族内建设上作出的努力。

吴氏宗祠建设颇为豪华,动用木工、雕刻技术都属上等。院内开阔,适宜举办大型祭祀活动。正门对着祠堂正厅,是由五间宽敞而高大的正房组成,正面依次供着吴氏祖先的牌位,左右两边摆放着各类石碑、石牌,上面书刻有吴世族规、族训等内容。祠堂的正厅是族人开会议事的地方,厅内木柱上有木制卧联,其中有一联“做老实事,说根心话;行无愧事,读有益书”[9]。正前面立有一道长三米、高一米的石牌,石牌上面是康熙皇帝的一道圣谕《广训序》:

……长幼必以序相洽,尊卑必以分相联。喜则相庆以结其绸缪,戚则相怜以通其缓急。立家庙以荐烝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义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父与父言慈,子与子言孝,兄与兄言友,弟与弟言恭……[10]

族内讲解圣谕,传输理念核心为孝悌。在19世纪末期,川蜀内地完全属于传统宗族协同地方衙门的治理模式,即使在外地为官,对西方世界稍有见识的士绅,如吴德澍、吴德潚在宗族教化上,依旧采取传统模式。宗祠北侧,建有大量节孝牌坊,这些牌坊是朝廷对吴氏家族女性的一种认可,奖励她们在气节、忠孝上的行为,也为整个宗族乡人树立典范。吴氏家族获此殊荣的人颇多,包括先世李孺人(吴君贤妻)、张太夫人(吴鸣琳妻)、刘淑人(吴朴庵妻)、龚淑人(吴朴庵妻)等。其中,以李孺人节孝牌坊重修之后最为壮观。其坊为石料琉璃组合建筑,上端中心琉璃蟠龙圣旨,檐顶琉璃麒麟相望朝天。坊中心琉璃刻字《吴太母李孺人节略》,由清浩授光禄大夫、文华阁大学士、弘德殿行走楼仁谨序,盛赞其守节和忠贞:

孺人姓李氏,……年二十四,姑父相继卒,孺人抚孤守节,垂六十年。……媳张夫人亦守节至八十一岁,再世孤孀。先后一辙,……清操伟烈,著于中外,实大者根深固……[12]

从以上白衣故里二宫一庙、吴氏宗祠可见,无论是传统士绅,还是新式士绅,都积极践行治理宗族的责任,希望以建筑将教化理念传承下去。而这些宗族建筑的功用主要体现在教化、治理、收族、树立模范、仪式等方面。吴氏家族第三世、第四世、第五世在这一百年鼎盛时期,从吴铣到吴德潚,产生了大量朝廷官员,他们极大地振兴了川蜀一支吴氏家族,对白衣庵地方治理与建设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而吴氏家族的繁荣,乡土文化的建设,都有赖于这批族人的努力,此间最具代表性的有第三世族人吴铣、吴銮、吴镇等,第四世族人吴德澍、吴德溥、吴德澐等。以下重点分析传统士绅乡土治理模式。

THE END
打赏
海报
四川达州(巴中平昌县)白衣吴氏家族家风传承与乡土治理
摘要:白衣吴氏家族是清中后期四川绥定府达县(现属于巴中市平昌县白衣镇)的一个乡土家族,在19世纪百余年的时间内崛起并衰落。家族所处时代为清中期向后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