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达州(巴中平昌县)白衣吴氏家族家风传承与乡土治理

摘要:白衣吴氏家族是清中后期四川绥定府达县(现属于巴中市平昌县白衣镇)的一个乡土家族,在19世纪百余年的时间内崛起并衰落。家族所处时代为清中期向后期过渡之际,也即近代开端。在第三世族人中,主要以传统士绅为主,收族保家;而第四世族人中,随着西学东渐,部分族人接触了西方思想,开始向新式士绅转变,其行为模式亦与传统士钟有极大差别。同时,因为思想差异,家族三代人在族务以及特定历史事件下也表现出命运差异,通过对比得以探析内地传统士绅之家在近代化过程中的转变方式和西学传播对内地家族的影响。本文分为上下两篇分别加以叙述。

关键词:白衣 吴氏家族 士绅 吴镇 吴铣 吴銮

一、白衣庵:吴氏家族

(一)家族简介

白衣庵始建于明晚期,属通川县辖,现属巴中市平昌县管辖。清乾隆六十年(1795)始奉白衣观音慈像,故场名为白衣庵[1],嘉庆七年((1802),达州升府,白衣庵划为四川东道绥定府达县宝芝乡管辖。吴氏家族并非本地家族,先祖吴君贤是白衣庵吴姓延陵氏始祖,原籍江西,有子二,长子焕章,次子宪章。焕章独子吴鸣珥(1718-1770)善青鸟术,懂得相地看风水,游蜀时相中白衣镇钟嘉山,故而从江西宜黄携先祖母李孺人遗骸葬于此。而白衣吴氏第三世决定内迁至蜀地,在内迁途中因水患、路程遥远,最终只有吴宪章第三子吴鸣琳迁蜀成功,从此吴氏在白衣扎根,繁衍生息。

随着生活逐步稳定,白衣吴氏渐渐发展壮大,子孙不断增多,笔者根据家谱整理成“吴氏家族七代关系图”。在迁蜀后,吴氏家族第五世吴铣中进士。因为整个家族重视文教德行,其后一大批家族子弟相继通过努力考中功名,入朝为官。吴氏家族渐渐发展成为白衣庵影响力最大的士绅,担起乡族治理的重任。如今留下的二宫一庙、吴氏宗祠、白衣场古建筑大都受益于这些守土士绅。

据统计,吴氏家族世不过三代,有翰林二人,进士三人,举人八人,拔贡七人,另有监增凛生三十余人,游学入仕者四十余人,是典型的乡土士绅之族。吴氏家族的兴起主要集中于19世纪,在这百年之中,也恰好是清中期向后期、传统天下向近代世界过渡时期,传统思想面临着西学传播的冲击。吴氏家族处于此种特殊时期,又深藏巴蜀内地,族人之中有深受西学影响的士绅,也有固守乡土的传统士绅,笔者拟将二者进行对比,观察差异,借以观察内地家族的近代转变过程。

吴氏家族中子孙众多,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只重点选择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族人,其中包括第三世传统士绅吴铣、吴銮、吴镇,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第四世中吴德澍、吴德溥、吴德济、吴德澐皆继承治理宗族之责。而吴铣第三子吴德潚因父早逝,在子女教育缺失下吴德潚接触新式思想较多,参与过众多维新活动,在观念下逐渐转向新式士绅。当然,他的子女则毫无保留地采用西式教育模式,相继参与到维新活动中。而整个家族也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分化,走向了两个方向。

吴銮、吴镇的传统治理模式不同于吴德潚、吴樵的新式方式,在近代中国尚未完全开化的国人眼中,新式士绅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不被认可,故而受到冲击更多,笔者将在以下对比新旧士绅的社会参与方式,剖析二者差别和不同的命运,展现两种方式下分支家族的未来不同走向。

THE END
打赏
海报
四川达州(巴中平昌县)白衣吴氏家族家风传承与乡土治理
摘要:白衣吴氏家族是清中后期四川绥定府达县(现属于巴中市平昌县白衣镇)的一个乡土家族,在19世纪百余年的时间内崛起并衰落。家族所处时代为清中期向后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