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门阵寺的来历
门阵寺创建于南北朝,“红莲寺”、洪恩寺、天门阵寺、门阵寺是其名字的演化。相传,至唐武诛杀太子李贤,贤曾避难于此。贤被害后,武为掩人耳目拨款重修,地方有司为奉承皇恩浩荡而改名 …
阅读更多门阵寺创建于南北朝,“红莲寺”、洪恩寺、天门阵寺、门阵寺是其名字的演化。相传,至唐武诛杀太子李贤,贤曾避难于此。贤被害后,武为掩人耳目拨款重修,地方有司为奉承皇恩浩荡而改名 …
阅读更多通江是中国银耳的发祥地,并且是公认的中国银耳之乡。通过举办“银耳节”,既可促进银耳生产的稳步发展,拓展产品市场,又可提高通江的知名度,增强对外吸引力,促进通江经济社会的发展 …
阅读更多铜钵山朱氏探源笔者数年来溯朱氏之渊源,梳源流至川陕,查谱牒,阅史籍,搜网络,潜心钻研,并实地考核,对川陕两省朱姓,特别是聚居于通江、南郑两县之朱的来龙去脉作了深入探究,有 …
阅读更多民国之后,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时代,前期的计划经济影响了整整几代人,咱们通江也不例外,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至85年代的中国,物资匮乏,商品计划供应,什么粮票、布票等典型计划经济 …
阅读更多通江大梁城书馆(有的文献亦做“大良城书馆”)始于清嘉庆初年,位于通江县沙溪镇大梁城村附近,已有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创办人为熊廷献,几经风雨,校舍已毁,后清末熊良模惨淡经营, …
阅读更多一、 囧 事 【1】今早在上班的路上,脑海里浮现出一个20多年前的场景:以前从老家通江县到成都,要坐通宵大巴车,半夜到了一个荒郊野岭的地方。睡梦中,忽然听到司机喊:“上厕所了,上 …
阅读更多1997年,为了加速推进通江银耳产业健康发展,成立了银耳科研所,当时隶属于通江县科委,全民事业单位性质。主要职能是从事以银耳为代表的通江食用菌品种选育、技术推广等工作。 1998年 …
阅读更多1950年9月,涪阳区供销社用芽孢菌种(亦称孢子菌种、悬液菌种)繁殖、生产银耳成功,惜其后中断。此法是由名教植物病理学家、真菌学家杨新美教授于抗日战争时期在的贵州农学院研究出来 …
阅读更多1969年3月,引进华中农学院银耳孢子种,在涪阳公社一大队四队栽种成功,每板(相当于150公斤)板凳棒产干耳250克,比常规栽培单产提高10倍。 1974年,通江的香灰菌丝与福建省的银耳菌 …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