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汉代及以前文物主要包括:剑齿象牙齿化石(远古)、汉印、立义行事印(汉代)、军假侯印(汉代)、军假司马印(汉代)、别部司马印(汉代)。

一、剑齿象牙齿化石(远古)

齿地化石,剑齿象牙齿,长25厘米,重23克。2003年3月,平昌第二中学在修校舍挖地基时出土。收藏于平昌县文物管理所,保存完好。

剑齿象牙齿化石(远古)

二、汉印

印45枚,其中“立义行事印”16方;“军司侯印”23方;“军假司马印”4方;“别部司马印”2方。均为方形,桥形纽,高2.2厘米,尺村方2.4厘米,重60克。1990年在平昌泥龙多佛村(村民朱怀富在自家承包的土地上挖出)征集,平昌县文物管理所收藏,保存完好。这些印章全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

汉印
汉印

三、立义行事印(汉代)

(1)“立义行事”印高2.2厘米,每边长2.4厘米,重60克;质地红铜。

(2)“立义行事”印高2.2厘米,每边长2.5厘米,重70克,质地红铜。

(3)“立义行事”印高2.2厘米,每边长2.4厘米,重60克,质地红铜。

以上三枚印章均属汉代。1990年在平昌泥龙出土,平昌县文物管理所收藏,共16枚,保存完好。

“行事”一词最早出现于秦朝,初为武官的称谓。“立义行事”也是秦代早期军队对武将的称号。汉朝末年设“立军行事”,是军中下级军官的一种职务。其在军中行事职权处于“司马”之下。“立义行事”是汉代立义将军的下属军官。笔者认为,“立义”很可能是给予武将附和的名号,因“立义”这个词有奉行天下的含义,很符合武官的品行身份。三国时期明确设立“立义行事”这个官职,是延续汉朝的军事制度。其实,三国时期,“立义行事”在军队已没有实在意义和作用,仅是一个名号。然而,平昌出土的立义行事印章,证明了汉代“立义行事”低级军官奉诏出征的真实身份的存在和组成。

立义行事印(汉代)

四、军假侯印(汉代)

质地红铜,共23枚,高2.2厘米,每边长2.5厘米,重68克。1990年在平昌泥龙出土,平昌县文物管理所收藏,保存完好。

军侯是汉朝军制中“曲”的长官,属于中级军官。汉军假侯又称汉假侯,古代官名。先秦时期,汉朝为“曲”的副长官,掌领兵。据《后汉书·百官志一》载:大将军营有五“部”,部下为“曲”,曲置军侯一人,俸六百石,掌领兵;又有假侯一人,为副贰。“假”是古代正式任命的前代理、试用期间的统称为“假”,又称“军假侯”。据《汉书·晁错传》载:“臣又闻古之制边境县以备敌也,使五家为伍,伍有长;十长一里,里有假士;四里一连,连有假五百;十连一邑,邑有假侯……。”古代国家对边境县实行军事编制,设伍、里、连、邑四级,一邑之长称假侯,又为假军侯。平昌出土的汉代军假侯印章,是汉代军队对军官的管理和边境县实行军事编制管理的珍贵实物资料。

军假侯印(汉代)
军假侯印(汉代)

五、军假司马印(汉代)

质地铜,共4枚,高2.2厘米,每边长2.4厘米,重60克。1990物在平昌泥龙出土,平昌县文物管理所收藏,保存完好。

司马,是古代军队职官的名称。春秋以前,战争的方式主要是战车的列阵、对阵、冲锋等几种形式。战车是由马拉完成的,所以马的地位在军队中极为重要。“司马”一职是专门管理马匹的军官,在军中是非常重要的军中职位,“司马”作为西周国家军事行政部门的首脑政权机构的主要职官,主要管理军赋、兵役和军用物资,包括制定军赋标准、军需物资的征收、运送、调配、使用;组织军训、监督、军法执行等。军假司马为职官名,汉代始置,简称“假司马”。据《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又有军假司马、假侯,皆为副贰之意”。经查证可知,军司马加“假”字,有“代理”“试用”的意思,为军司马之副职。平昌出土的“汉军假司马”印章,证明了此次奉诏出征汉军的军官组成中有代理、试用或军司马副职军官的身份。

军假司马印(汉代)
军假司马印(汉代)

六、别部司马印(汉代)

质地红铜,共2枚,高2.2厘米,每边长2.4厘米,重60克。两枚质地、规格相同,仅字体不一样。1990年在平昌泥龙出土,平昌县文物管理所收藏,保存完好。

汉别部司马,东汉设置,古代官名。据《后汉书·百官一·将军》载:“别部司马,官名,汉置,掌领兵征伐。大将军领兵五部(营),每部置校尉一人,军司马一人。其别营领属为别部司马,其兵多少随时宜。”别部司马是某临时作战准将指挥官,比将军略低,可以勉强称为高级指挥官,别部司马其率兵士数目各随适宜,不固定。别部司马的地位略比军司马高一些,别部司马是大将军的属官,是军司马校尉临时抽调去统率一营的兵马。算临时升职,完成任务后官复原职。平昌出土的别部司马印章,是汉代军事编制、指挥的珍贵实物资料。

别部司马印(汉代)
别部司马印(汉代)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