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到賨人之名称演变
一、导 语 两汉时,“賨(cóng)人”与“板楯蛮”名称交替出现,尤板楯蛮名号颇为响亮。“賨人”或“板楯蛮”族属源流的说法较多。《华阳国志》《后汉书》著录的名号不同,但叙事皆从秦昭襄王 …
阅读更多一、导 语 两汉时,“賨(cóng)人”与“板楯蛮”名称交替出现,尤板楯蛮名号颇为响亮。“賨人”或“板楯蛮”族属源流的说法较多。《华阳国志》《后汉书》著录的名号不同,但叙事皆从秦昭襄王 …
阅读更多道光年间(1821—1850),家住米仓山南麓甘溪(今南江县公山镇甘溪村)的秀才熊一飞(字云陆),多次翻越米仓山,经过台上,到达汉中府附郭南郑县城后,要么乘船沿汉江顺流而下,前往祖 …
阅读更多瑶草寒不死,移植沧江滨【2】。 东风洒雨露,会入天地春【3】。 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4】。 思归未可得,书此谢情人【5】。 作者简介:李白 (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
阅读更多(一)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1】。 津亭秋夜月,谁见泣离群【2】。 (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3】。 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4】。 作者简介:王勃 (650 年一 676 年),字子安 …
阅读更多賨者,赋税之谓,而非名称也;賨人,南蛮以其赋而得名号也。 賨人究竟是什么人?自古说道者可谓多了,而围观的人那就更多了。治学者也罢,文化人也罢,甭管从何种角度表述、解读或论述 …
阅读更多巴山多河,滩歌号子依托航运而生 在通江、南江、巴中、平昌四县中,水路航运主要靠通河与巴河。通河与巴河是今巴中市境内的两条主要河流,均属渠江支流。通河亦称通江,即大、小通江相 …
阅读更多2003年夏,湖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湖北省三峡工程移民局联合在湖北省宜昌市三峡大坝施工区召开了“2003三峡文物保护与考古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这是从1992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兴建长江三峡 …
阅读更多涪阳山脉,因诺水、涪水相隔,分东部山脉,西北部山脉。西南部山脉。东部山脉名石转山,从新场白岩冈进入乡境,向南经三角池,白石岩,老鹰咀,手爬岩。牛肩臂,马皇沟,陡咀子,围子 …
阅读更多三、第三阶段(1980-2010年) 这一阶段为巴蜀文化研究活动的高潮期。无论在学术研究方面还是在考古发掘方面,巴蜀文化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配合三峡工程建设 …
阅读更多巴文化研究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距今已历90余年。而关于巴文化最早的研究,却是从“巴蜀文化”开始的。其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及认识水平的提高,尤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鄂西和三 …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