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茶业史简述

叁 巴中茶业在中国茶业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巴中茶叶种植和生产有明确记载的始于唐代,经过几百年的不断发展,至宋代已经很有名气了,并成为四川茶叶的重要产区,也是历代朝廷茶马互市贸易的重要茶叶生产区。

1.巴中是“川茶易秦马”的主要茶叶生产供给区之一

茶马互市肇始于唐代,据《册府元龟》记载,其目的在于“怀柔远人,义在羁縻”。而至宋代,北宋与辽、西夏战火连年,军费开支浩大,战马来源贫乏。熙宁七年(1074),宋神宗派李杞到四川,设置了提举成都府路、利州路茶场司,开始在川陕推行榷茶,先在成都府路和利州路开始,逐步推行到梓州路。在川(成都)、秦(甘肃天水)分别设立茶司和马司。明初于洮(治今甘肃临潭)、秦(治今甘肃天水)、河(治今甘肃临夏)、雅(四川雅安)四州设茶马司,清初又曾于陕、甘二省置御史专管其事,通称茶马御史。

茶马司专掌以川茶与西北少数民族易马事务,用内地之茶,换取蕃人之马,调剂余缺,两厢情愿,互惠互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茶马贸易”,或称“茶马互市”,又因其主要是以四川之茶易陕甘(秦地)之马,所以又称之为“川茶易秦马”。

清汤寿潜辑《续文献通考·征榷》记载,西北地区茶课“惟川陕最重”。其直接原因是由于受当时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这里离西北及西南边境较近。宋神宗一朝又主要在与四川接壤的熙河地区用兵,四川之茶便成了保证熙河地区需要的战略物资,社会需求决定了川陕茶课的重要性。

据《通江县志》记载:宋熙宁七年(1074),“通江茶叶行销甘陕,以茶易马。年销售茶叶600担”。[26]

巴中是明代“巴茶”的主要产区之一。其时,四川茶叶主要用于易陕甘及西北地区之马,据吴觉农著《茶经述评》记载:“茶马交易的茶叶来源,主要在川、陕。明代洪武初,四川茶课10000担,陕西268担,用以易马。”[27]

明申时行所辑《明会典》记载:“四川茶课……折色三十三万六千九百六十三斤……系保宁府属巴州、通江、广元、南江四州县解纳。”[28]

我们可以看出,四川保宁府所属的巴州、通江、广元、南江四州县解纳的“折色三十三万六千九百六十三斤”,平均每县纳课税茶八万多斤。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通江县举人向阁在《呈茶课》中有详细陈述:“窃照通邑设立万山之中,编户七乡,半系刀耕火种。原额茶课一万七千有零,支解各省。二百年来,茶株消乏,人户逃亡十存二三。查得洪武年间,于本县设仓储茶,招商易马。成化以来,充赏进贡……至十六年内,本折色改征银一千七百余两,解引济边,至今拖欠卷存。嘉靖四十年内,巡按抚御史因一时商茶不行,权宜建议将本府一州三县茶课一十二万改征本色,径运徽州,直抵甘州易马……”[29]清初,四川茶叶贸易继续实行专卖和茶马交易。据道光《通江县志·选举志》记载,巴中茶叶仍然是“岁输所入,佥民运本色,解陕边易马,应役者倾家,且多毙命……”[30]

至乾隆年间,战事停息,边疆安定,战马需求下降,边民因当时茶贵马贱,不愿以马换茶。朝廷对边茶贸易制度进行了改革,并推行茶叶引岸制,增加了商品经济的活力,促进了边区的物资交流,商贾往来,运茶贩货,茶叶贸易进入“商营”的市场阶段。

综上所述,巴中茶业自北宋至清代中期,在延续了700余年的茶马互市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THE END
打赏
海报
巴中茶业史简述
巴中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中国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南,属亚热带湿润地区(我国亚热带面积大,情况复杂,又可划入亚热带秦巴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