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县梁永川剧团创建始末

巴中县梁永川剧班始创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追溯沧桑,说来话长。

早在明末清初,梁永街道就先后自上而下,修建了万寿宫、关帝庙、禹王宫、王爷庙。“两宫两庙”除禹王宫外,都建有风格典雅的戏台子,并设厢房供尊贵宾客看戏。由此可窥,梁永人对文艺演唱情有独钟,喜欢爱好早有岁月,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时年陆地交通闭塞,而巴中县内三十五处水码头,梁永最为热闹。上可通巴中、南江,下可达合川、重庆。民国二十六年(1937),巴中持续大旱,民众渴求甘霖,特请重庆、合川戏班来梁永演川剧达48天之久。主唱请雨戏《锁寒灵》等。场场满座,看者络绎不绝,可见梁永民众对川剧的喜爱非比寻常。而当时街道又有一些闲散人士,特别喜欢“玩友”(唱板凳戏、打围鼓等非职业性的文艺表现形式)。当时,“玩友”领头人万文德(梁永河袍哥老大)仗义疏财,当街开一茶馆,外来客商,特别是艺人,万都亲自安排接待,生活起居一应俱全。民国二十九年(1940)巴中川剧“畅叙科社”程叙武到梁献艺,落脚万文德茶馆,摆坐唱、教川剧,一住便是一年半载。教出了樊升平(号永乐)、苟中林、李少初(又名李北泉)、刘永江等梁永第一代艺人。为1944年5月成立川剧班奠定了人才基础。好在这批创始者,拜师学艺、勤奋上进、舍得下功夫,先后排练出《王昭君》《席棚击掌》《长生店》《别洞观景》等剧目。先是唱板凳戏,轰动全街;逢场日茶馆听戏、喝茶者爆满。

1944年梁永川剧班基本成形。当时鼓、钵、锣等响器不齐,尤差一马锣儿,以瓷盘代之。一日,渠江来一戏班,万文德热情接待,并提出帮他们打站台(即为其配合锣鼓乐台),渠江戏班允许。万便安排罗志江打马锣,示意少年郭仕贵匿于人群。罗有意将马锣抛得老高合乐敲打,又故意不慎落地,藏于人群的郭仕贵捡起马锣速逃。万设巧计得马锣,虽不义,但却为梁永川剧班增添重要响器一件,后成为梁永川剧班初建之笑料。

刘彦帮、刘彦太扮演的《陈姑赶畨》剧照
刘彦帮、刘彦太扮演的《陈姑赶畨》剧照

1947年冬,乡长程子良女儿出阁。万文德组织唱戏,排练《仙人阁》大幕剧,需演员20多个。万向小学校长李朴借学生刘彦邦、程尧吉等参加排练,由樊升平导演,参加演出(含乐台)的有万文德、万文礼、杨明海、何吉三、文叙武、汪美玉、张天祥、李维孝、杨密峰、李相儒、马万逊、刘彦邦、程尧吉等。演员仍然不够,便在街上临时找几个老汉任配角。其实,主要演员大多不是梁永人,何吉三、沈明鲜、文叙武、杨明海是从曾口戏班请来的,汪美玉是从化成请来的。这些跑摊儿的“玩友”,平时都由万文德供养起来,有戏就唱戏,无戏就喝茶。教街上川剧爱好者或唱或舞或打或练鼓习锣,从而使梁永戏班队伍逐渐壮大,演唱技艺不断提高,喜爱川剧的街道居民和乡下农民越来越多。只要开场锣鼓一响,李家坝、铜鼓山、驷马桥、鹦鹉山、九节梁等地的大人娃儿齐扑扑跑上街来看戏。期间,又把恩阳川剧团科班出身的名角程永吉挖到了梁永戏班,定居在二龙桥(今驷马村二社),此人吹、打、扯、唱,生、旦、净、未、丑无所不能,尤善自制道具,在梁永传播川剧艺术,功不可没。

THE END
打赏
海报
巴中县梁永川剧团创建始末
巴中县梁永川剧班始创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追溯沧桑,说来话长。 早在明末清初,梁永街道就先后自上而下,修建了万寿宫、关帝庙、禹王宫、王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