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在通江的风流往事(与何氏女的故事)

建文皇帝《明史》的《明史纪事本末》则只持“由地道出亡”一说。这千古之谜,也非我们一时半会可以解开的。诸位权当小说看吧。

朱允炆,朱元璋之孙,太子朱标之子。太子死后,立为皇太孙,洪武末(1399 年)即位,在位四年,年号建文。其叔叔朱棣于建文元年起兵(名“靖难之师”),历经四年,破应天(明初定都应天,即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 传说,他并未直接当和尚,而是流亡到了川东北一带。

建文帝
建文帝

永乐二年(1404 年),他绕道云南、贵州流亡到四川重庆后,途经江北县兴龙小溪正渡溪桥时,突闻追兵将至,慌忙投入一小庙,藏于佛座之下而幸免。后来,人们把此庙命名为“龙藏庙”,小溪之桥命名为“回龙桥”,小河命名为“御临河”。永乐三年二月,建文皇帝由随他出逃的翰林院编修程济,带领去邻水县找到了前任朝廷太傅(建文皇帝的老师,亦曾任西京监察御史而辞职还乡隐居)的杜景贤。杜景贤为他在邻水县河畔修建了观音寺,作为藏身之所。建文皇帝住下后,觉得什么都好,只是少了一口水井,于是拔剑插入泥中,一股清泉涌出,随即在泉边修了“清风亭”、“磨石棋盘”,作娱乐之所。后来,人们把邻水河的这一段改名“御林河”,把因与建文皇帝有关系而“免于纳粮”的观音寺改名“无粮寺”,水井改名“剑井”,小桥改名“御临桥”。建文皇帝在此写过不少诗作,流传下来的一首: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风还丹 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永乐五年(1407 年),明成祖朱棣得知建文皇帝和旧臣们的行踪,派人扑向四川。建文皇帝和随臣们怕被发现,决定另迁居地,于是到了巴州麻石(今平昌境)佛乐寺隐蔽。在此期间,常登高山,遥望京阙,故后将佛乐寺(已毁)改名“望京寺”,今平昌望京乡亦由此得名。

建文皇帝在佛乐寺隐居期间,以僧人身份云游到了通江城的南寺。

建文皇帝在通江南寺落脚,一住数年,在一个严寒的冬天,他大病初愈,散步来到通江城东郊,见一小店,便进店去买酒吃,从此便与这个小店结下了不解之缘。

原来这家小店是姓何的母女俩开的。何家母女,孤女寡母,生活无着,在这大路旁开了这家小酒店,卖些酒菜饭食。为了招徕顾客,在门上写了一副对子:店小能容八方客;酒香不解四时春,

开初进店吃酒的人很少,由于母女俩热情大方,来客才逐渐多起来。

THE END
打赏
海报
建文帝在通江的风流往事(与何氏女的故事)
建文皇帝《明史》的《明史纪事本末》则只持“由地道出亡”一说。这千古之谜,也非我们一时半会可以解开的。诸位权当小说看吧。 朱允炆,朱元璋之孙,太子……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