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醇的鼻祖、江南道台廖纶

廖纶(1817~1896),字养泉,号橘叟,四川省平昌县江口镇人。这里要说的是他的写字的故事。“写尽巴河三船纸,换得江南一道台”就是说他通过写字而当上了道台的,可见360行行出状元。其祖父廖安国、父亲廖元均为清时举人。廖纶自幼敏而好学,才能出众。曾国藩、左宗棠、沈葆祯、李鸿章等封疆大吏先后委其以重任,曾任新阳(今属昆山)、金匮(今属无锡)县令,主办正阳盐务,继任江苏知府、海州(今属连云港)道员。晚年归隐平昌江口。

一、刻苦练习写字

廖纶(1810年~1889年),字养泉,号橘叟,今平昌县江口镇人,清咸丰年间增生。增生是定额以外录取人府、州、县的学生,名位仅次于廪生(受生活供养的学员)。廖纶的父亲廖元是清时举人,他对儿子写字要求严格。他认为字是读书人的衣,字写得好,同样可以成名成家。父亲教导儿子廖纶,从坐姿、握笔、笔序、笔形、研墨、浓淡等方面,都要做到一丝不苟。同时教他凝神、聚气、收心,要用心来写字,方能把字写得好。还规定任务,每天必须写完三个三把纸,就是早晨写完三把纸才能吃早饭,中午写完三把纸才能吃午饭,晚上写完三把纸才能人睡。一年过去了长进不大,有些灰心。可是他父亲却鼓励他说:“这没关系,王羲之习字用了‘三缸水’,我给你拉‘三船纸’回来。”廖纶的父亲,真的用船给他拉了纸回来。他见父亲如此用心良苦,便暗下决心,专心致志地练写字。“功夫不负有心人”,廖纶字果然练成,大有颜柳风度。后来,父亲看到廖纶在文学和书法上大有长进,很争气,于是又送他到成都锦江书院,随院长李西沤学习。李西沤器重廖纶的学识书法,推荐给工部尚书蒙古正红旗人倭仁(字艮峰)为幕僚。

廖纶的书法
廖纶的书法

二、书颐和园门联

光绪初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建颐和园,经过数年,到光绪十四年(1888年)建成,改名颐和园。建园中,一大门先成,需写一副对联,不少人写了贴上,慈禧不满意。于是发出诏书,进行公开比赛。

廖纶听说京城颐和园需要写副很长的对联,招各地善书法的人进京比赛,对参赛人的条件要求比较高,便毛遂自荐进京。比赛前,他想先进颐和园看一下贴对联的现场,但进不去。他想了个办法,先通过在京城的亲戚关系,登门拜曾国藩为书法老师。曾国藩进颐和园当然容易,廖纶就随曾国藩事先进了现场。颐和园的门比较高,而这副对联足有两丈多长。于是他绞尽脑汁地想,怎样才能把这幅对联写好,反复分析以前写联的人为什么写不好的原因,终于悟出了道理,原来门很高,对联长,人在低处看就有视觉差异。原因分析到了,就整天练习,到这天,几十个人同时写出对联,论字有不少人比廖纶写得好,但只有廖的这副对联,从上到下的字逐步收缩,贴上去使人一看浑然一体,赏心悦目,因而独被采用。当时名嗓京城,曾国藩也很光彩。廖纶不敢称第一,只称第二,以表示对曾国藩的尊重。

廖纶:群山开路让人行
廖纶:群山开路让人行

三、出任江南道台

廖纶自从给颐和园写了对联之后,一举成名。廖纶的确是个聪明能干人,不但字写得好,而且办事能干。曾国藩到江南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时,委廖纶督办浙江、上海厘局(即税收),兼海运,筹资助饷,廖纶办得周到妥帖,受到曾国藩的称赞。江南军事平息,廖纶又受到李鸿章重用,监修浙江孔庙、建大程子祠与龙门书院。随后沈文肃看上他能办事,留他办正阳盐务兼任新阳县令,继任海州直隶州知甬、江苏盐茶道等职,这就是所谓的道台。廖纶为官,注重兴修水利、发展蚕桑;兴办学校、培养人才;采访忠节,纂修志乘。嗣后又任无锡等地州官,在任期中裁汰冗员、严禁中饱、核减浮费,使税收大量增加。晚年,廖提出回乡,甘肃省总督左宗棠、吉林省钦差吴大澄(晚清爱国名臣)均上奏朝廷委以高官,廖纶以年老固辞。

廖纶的字不仅在北京颐和园留迹,而且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如江苏镇江“焦山公园”四个大字,至今光耀游人眼帘。廖纶年老返回家乡,仍勤劳不辍,种花植橘,林茂果丰,便自号橘叟,每天写字咏诗,优游林下。在他所住的春及山庄岩石上,刻字10余处,均是他在为官时拓印珍藏的前代名人手迹,其中有颜鲁公真迹“逍遥游”三个大字。现在廖纶的手迹,在平昌县城周围,保留下来的很多:有汉中路的《石峡颂》和“群山开路让人行”的隶书;有光绪癸未年书写的《江阳十景》;有县酒厂对面山岩錾刻的斗大“魁”、“寿”二字,尤以魁酒商标的“魁”字,为人们所熟知。

THE END
打赏
海报
江口醇的鼻祖、江南道台廖纶
廖纶(1817~1896),字养泉,号橘叟,四川省平昌县江口镇人。这里要说的是他的写字的故事。“写尽巴河三船纸,换得江南一道台”就是说他通过写字而当上了道……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