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民间故事:清末奇人董怀德
董怀德,生于清末,住于(现通江县铁佛镇)罗亭村董家湾,其身长七尺,清矍逸然,幼孱弱,稍长远寻师学,以健筋骨,未几,武力超群,神力无穷,尤以“梭步”、“重锤”之法为绝,闻名遐迩 …
阅读更多董怀德,生于清末,住于(现通江县铁佛镇)罗亭村董家湾,其身长七尺,清矍逸然,幼孱弱,稍长远寻师学,以健筋骨,未几,武力超群,神力无穷,尤以“梭步”、“重锤”之法为绝,闻名遐迩 …
阅读更多哥老会,又称哥弟会,袍哥汉留等名。为什么称“汉留”呢?起源于郑成功,他收复台湾后,为了灭清复明,在民间组织团体,以光复明室。待他探知吴三桂潜蓄异志时,便派遣部将陈近南去四川 …
阅读更多自明末清初,川剧在经过长期的孕育后渐渐成熟,并迅速传播于广袤的巴山蜀水之间。在数百年的发展衍变中,形成了南北一体、五腔兼备、文野交融、雅俗共赏的文化特征。通江川剧源于何时 …
阅读更多明朝末年,通江县境普遍修建寺庙,庙戏流行益广。县城隍庙创建的一座万年台子,就是专门提供川剧演出的场地。而后县境的穿云洞、垂云洞、刘坪场、金溪河、板桥口等庙宇及祠公,先后建 …
阅读更多民国时期,刘坪场(今通江县铁佛镇)屡遭土匪洗劫。匪首谢俊成(渠县人)、苟忠顶(万源阴碑场人)带土匪多次抢劫刘坪民财。二、五、八逢场天,他们把场口围堵,将赶场的客商、百姓钱 …
阅读更多张大威(1535~1613),生于嘉靖乙未年,湖南省邵阳市城步儒林镇盘石树(今属白云洞乡)人。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以选贡授四川保宁府通江县知县。洁己爱民,廉政不阿。因“直忤当道”, …
阅读更多八角楼矗立在巴中中学校园内,这幢两楼一底的建筑,是当年云屏书院(巴中中学前身)的藏书楼。 川陕苏区时期,中共川陕省委党校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就设在这里。 1933年7月 …
阅读更多“藏字库塔”,位于平昌县喜神乡玛瑙村2组,该塔是陈家先辈于清代光绪年间集资修建,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当地村民称它为“焚字炉”,曾用于焚化字纸。 “库塔”高约5米左右,建在半人高的石 …
阅读更多巴山茅山歌是巴中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并自发传唱至今的一种民歌,与莲花山情歌、布依族的浪哨歌、纳西族的玉龙山情歌并称为全国四大特色情歌。巴山茅山歌分为山歌、劳动号子、小调 …
阅读更多巴中市巴州区关渡乡(现属于清江镇)早在五代后唐,就有邓、殷、李、程四姓的先民到此繁衍生息。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建筑是:天井村的邓家祠堂、邓家大院、小坝村的殷家大院、灵江桥村的 …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