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通江袍哥张国隆
张国隆,绰号“莽脑壳”,长得膀大腰圆,横眉粗如扫帚。此人出生于贫苦人家,自小性情暴躁、豪强霸道,话不投机便要拔刀拼命。在大河湾煤矿当拉煤工时,矿工们都很怕他。 一次,他惹恼了 …
阅读更多张国隆,绰号“莽脑壳”,长得膀大腰圆,横眉粗如扫帚。此人出生于贫苦人家,自小性情暴躁、豪强霸道,话不投机便要拔刀拼命。在大河湾煤矿当拉煤工时,矿工们都很怕他。 一次,他惹恼了 …
阅读更多解放前,四川通江县城东门溪有一明代建筑,俗称娘娘庙,其实它不是庙,而是一座依据皇家规格修建的陵寝。 陵区前方有一石牌坊,高6米,宽约15米,一字排开呈三道大门。中门比两边侧门 …
阅读更多铺垭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寺,规格属长方形两间双层四合院。那宽敞的大厅可容二百多人,后来变成学校。 从前有三位专门给别人看阴阳地宅,风水相命之人,四处巡游,上观天文,下察地理 …
阅读更多七星包(又名七星山),距南江县城约70公里,是南江河与明江交汇处两河口东南面平岗乡境内的一座凸起的高山,海拔高1400多米,乃南江、通江、巴中三县分界的界山。 不知哪朝的一个皇帝 …
阅读更多1960年农历的8月15日晚上,夜月风清,时值大跃进时期,人们的生活虽艰苦,白天忙于秋收,但是,在这具有悠久历史传统节日晚上,一家一户却苦中寻乐,过得潇洒。在这“三尺布票五斤粮”的 …
阅读更多通江产茶历史悠久。唐宋时,四川名茶有近百种,而最负声誉者有八。宋人范镇《东斋记事》卷四记有:“蜀之产茶八处、雅州之蒙顶……利州之罗村。然蒙顶为最佳,其次罗村,茶色绿而味亦甘美 …
阅读更多1957年的冬天,在莫斯科的“世界青年联欢会上”,一曲通江民歌《豆芽葱蒜叶》博得了来自世界各地观众的阵阵掌声。笔者于2006年秋在通江采访中知道了《豆芽葱蒜叶》和通江民歌一些鲜为人 …
阅读更多1933年11月18日,为了广泛开展土地革命,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红四方面军造币厂(又称川陕省造币厂)在四川省通江城郊西寺成立,厂长由时任红四方面军总经理部(即后勤部)部长、川陕 …
阅读更多1933年1月,红四方面军把由鄂、豫、皖根据地迁来的兵工厂,设于通江城的南岭上,规模很小,工人不多,设备不全,远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1933年10月打下绥定(现达川),将刘存厚兵工厂 …
阅读更多据我所知,当时苏维埃区、乡、村各级干部的生活待遇是十分艰苦的,干部每月没有固定的薪金。工作还要不分白日昼夜地于,当时在那样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下,没有一个干部反映自己的工作 …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