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民歌散记
1957年的冬天,在莫斯科的“世界青年联欢会上”,一曲通江民歌《豆芽葱蒜叶》博得了来自世界各地观众的阵阵掌声。笔者于2006年秋在通江采访中知道了《豆芽葱蒜叶》和通江民歌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民间歌谣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奇葩。通江自西魏建县以来,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因建制较早,又是巴蜀通往古长安的要道,因此,通江历史上人杰地灵,文化事业繁荣昌盛。通江民歌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据史书载,早在秦汉之际,我地农民便有“隔山对歌”之风气,到了明清时代歌风更盛。一到农忙播种收割季节,田野里、山坡上到处山歌嘹亮。或一人自唱、或一问一答,众人帮腔,相互调侃,风趣幽默,气氛活跃。“山歌不唱冷秋秋,唱支山歌解忧愁,解得忧来解得愁,唱得河水倒转流;下田得把山歌唱,不唱山歌心头痒……”这便是此情此境的真实写照。于是,山上山下,歌声四起,此起彼和,响遏行云,尽日不休。巴山人民将劳动同娱乐巧妙地结合,用唱山歌来交流感情,消除疲劳,鼓舞士气,统一步调,才得使山歌能够从久远的年代传下来。通江民歌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全面搜集整理、编选人集。1982年,通江组织了部分中小学教师和公社文化干事在铁溪、永安、洪口、广纳四区用录音机收录民歌300首和唢呐曲牌22首。1984年3月,通江县又组织了300余人的业余采风队伍,主要有县文化干部黄定中、闫忠明、杜学锐、田明灿及招聘的36名区乡文化干事李培林、严肃、王光庭、向奇荣、高怀德、刘必孝等大量业余采风者走乡入户参加长达3年的民歌收集工作,共收集古今通江民歌6000余首。并于1988年4月从中精选1270余首出版了《通江民间歌谣资料集成》。通江民歌是红色通江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文化、地方语言、民族民俗的集中反映,是通江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