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教教首苟文明在平昌一带很有名气,是白莲教在平昌发展的著名人物,本故事主要包括:苟文明帮长工智斗财主、乾隆念咒咒苟文明、嘉庆眼中的苟文明三则故事。

一、苟文明帮长工智斗财主

清乾隆时期,响滩子附近有一家财主,肚里有点文墨,常常以此戏弄为其做活的长工。每年到腊月二十四结工帐。他都要出一些文字上、算法上的一些难题为难他们,弄得长工短了工钱还受他的讥讽。长工们也很不服气,总想找个读书人教他们几招,把自己的血汗钱弄到手。某一年,又该放工算帐了。一姓苟的长工心想老家三槐院的苟文明鬼点子多,又爱帮助别人,就去找到他诉苦。文明听完他的倾诉后说:每一年都让财主出题,当然要把你们难住,今年你们就说,“东家,今年我出个题你写字,若写好了。众人看是对了的,我们愿扣工钱”。并教了他四句话,等长工背熟了才罢手。到了算工钱时,长工主动提出要财主写字的要求,财主一听,想这还不容易,于是说:那好,我们一言为定,决不后悔,并与长工击了掌。长工说,我的题目二十八个字:“叮叮咚咚去打谷,冒冒稍稍背到屋,乒乒乓乓锅里煮,呼呼噜噜喝到笃”。长工说完后,财主还呆在那里,纸上一个字也没有写,只好认输,付了长工的全部工钱,并且以后再也不拿写字、算数扣长工们的工钱了。

白莲教起义
白莲教起义

二、乾隆念咒咒苟文明

乾隆皇帝死前,已知白莲教在他离位之前即已起事,到嘉庆四年、襄阳和川东北一带已闹得他心神不宁了。一日,乘嘉庆在旁议事,单传和坤见。和坤跪地,见太上皇闭目,口中喃喃有词,嘉庆不能解一字。久,太上皇忽问:其人何姓名?坤应时曰:徐天德、苟文明。上皇复闭目,念诵不辍。待二人出,嘉庆惊问和坤原由。坤答:“太上皇念的西域秘咒,诵此咒,则所恶之人,虽千里而当死或有奇祸,上皇所咒之人(徐、苟)为教匪悍首也”。源自:《清通史》中卷,《清史稿》和坤传。

三、嘉庆眼中的苟文明

乾隆五十三年,河南刘之协将白莲教支派混元教改名三阳教,因入教贫民多而名声大噪,嘉庆将其视为“首逆”。嘉庆五年六月,刘在叶县被捕,统治者们弹冠相庆。为瓦解其他白莲教,将擒刘诛刘一事演译成一部“宫廷戏”,嘉庆亲命名《天献太平》。可就在此时,四川“巴州白号”元帅苟文明(今响滩三槐院人。时罗其清已死),又在川东一带高举反清大旗,成为嘉庆的心腹大患,谕曰:“现在川东窜匪苟文明窜至云阳,属之“露草坝’一带,……明亮派参将曹星带兵八百住堵,究不足恃……着孙元清带兵赴房县一带堵御……”(清·仁宗实录)。然而以苟文明为首的义军反而越聚越多(原被打散的各号兵勇投其麾huī下),至八月达到了2000余人,骡马数百匹,继续在嘉陵江上游,威胁清廷在四川的统治。至此,嘉庆眼看战事旷日持久,非常懊恼。于是在五月二十八日专门下了一道圣旨:“将宫廷戏中的刘之协改成苟文明”,以发泄胸之中气,可见一介农夫苟文明在嘉庆心目中是什么地位了。

One thought on “白莲教教首苟文明故事几则”
  1. […] 罗其清(1760-1798),现平昌县岩口乡(东南三公里)方山坪人,父字定国,兄其贤、弟其书,子泳福,女泳梅,皆习白莲教。其徒多为山区贫苦农民(史称棚民—外来移民无土地或土地被剥夺的底层百姓)。嘉庆元年(1796) 12(腊)月,聚众起义于方山坪,在四川义军中首先发出“兴汉灭满”的口号,苟文明、鲜大川等均“挈族奔赴”,一时聚教军数千,尊其清父定国为老教,推声望大、人缘好的罗其清为元帅,文明、大川自副之。方山坪居米仓山余脉南支铁船山南麓,今平昌岩口乡境内,与今宣汉、万源、通江接壤,海拔960米,“三面陡峭,坪顶宽广,上有田地、池塘,房屋庙宇齐备”,且“东、南、西三面皆连三至四百米深,数十里长之峡谷,水咆壁绝;北面陆地则有层层关隘天险为屏障”。“明末姚黄起义即以为据点,其清再据之”(《勘靖教匪述编·卷十》、《州志·杂记》(“方山坪地势绝险,明崇祯末姚天动、黄龙同王、冉、鲜、罗等姓共十三家贼盘据方山”一说为误),罗其清起义初始即组织教众,加强防务,垒筑多福山、盖顶山及(今称盖地坪)毡帽山(今称冠子寨)之寨墙为其屏障(《清史稿:宜绵、刘清》、《清稗类钞·武略》、《清史稿·罗思举传》)。并派人与达州徐天德、东乡王三槐等联络,相约在军事上与亭子铺和丰城相呼应,复结冉文俦、龙绍周为左右翼。其清自幼习武,晓勇善战,加上苟文明、鲜大川的辅佐,至其一举义旗,亮出“兴汉灭满”的宗旨,即在清军眼中视为在川北一带“最为狡悍”的劲敌之一。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