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民间故事——宝香炉的传说

旧时,通江县药铺乡(现属于通江县至诚镇管辖)的四面山腰有四座庙。它们的名字叫佛活寺、佛龛寺、铜铃寺、鞍子寺。这四个寺,几乎在同一等高线上。每寺相距数里,彼此可以望见。

巴族的来历
巴族的来历

相传,这些寺里的和尚参禅念经都很用功,修炼道行进步很快。据说,一个寺里缺了火,只要将钟敲两下,另一个寺里的和尚就会把火苗抛过来,这个寺里就可以接火煮饭。一个寺里缺了水,只要将罄敲几声,另一个寺里的和尚便将水抛过来,这个寺里的和尚就可以接水烧茶……这些寺里的和尚,道高一筹的,还是要数佛活寺。

一天,佛祖在天上巡游,看见他的这些下界弟子修炼不错,就给佛活寺赠投了一个宝香炉。这宝香炉是佛门的至宝,要是用这宝香炉焚香,和尚们就可以只吃炉中香火,不再吃人间烟火,久而久之,就可以成佛了。

这天,佛活寺的老和尚在寺前看见了宝香炉,但他毕竟道行还不太高,竟把宝香炉当成了石窝窝。他叫小和尚把它捡去喂狗。这宝香炉很怪,每顿给狗舀的饭,狗吃了后,一会儿又长出一窝窝饭来。老和尚见到这饭,就责备小和尚不爱惜粮食。小和尚弄得莫名其妙。下一顿,他把石窝窝里的饭全部倒光,只留很少一点饭,然后躲到门后偷看。饭很少,狗几口就吃光了。过了一会儿,石窝窝里又长出了饭。小和尚感到很奇怪,便跑去把情况告一诉老和尚。老和尚不相信,他要亲自试一试。经过试验,果然这石窝窝里能长出饭来。

老和尚觉得有趣,便揣摸起另外的道理来。他把这石窝窝放在装有米的柜子里,结果米长满了一柜子,任凭怎么吃也吃不完。他又把石窝窝放在装钱的柜子里,隔了一夜,钱也长满了一柜子。后来他将钱去换了一些金子来,同石窝窝放在柜子里,结果金子也长满了一柜子。这下佛活寺可红火了。要钱有钱,要物有物,成了当时最富有的寺院。他们重建了庙宇,大置了田产,增收了徒弟。计划要把佛活寺建成佛门第一家。

佛活寺的和尚,由于金银满柜,田地阡陌,身价也就随之高起来了。老和尚自称弥勒下世,出门要坐八人大轿,前呼后拥;进屋要弟子焚香礼拜,三跪九叩。那些小和尚自然也高人一等,活靠请人干,经靠清人念,走起路来风能扇倒人。他们同其他寺里的和尚再也不通往来,说什么人有贵贱,佛有尊卑,与一般和尚打交道,会影响自己的高洁。他们还规定,不准穷苦老百姓进庙许愿烧香,说这样会污秽神明的尊严。总之,是变了,一切都大变了。

谁知好景不长。还不到三年光景,宝香炉的事被张扬出去了。一天,朝廷派来钦差说:“皇官金库被盗,用照妖镜照见,是佛活寺和尚作案。”还说:“照妖镜不仅照见了佛活寺的庙宇,连庙前黄梁树上挂的那只草鞋也照见了,所以才找到这儿来的。”佛活寺的和尚一口否认,说:“我寺僧尼,光明磊落,一尘不染,作案一事,从何说起?”钦差见老和尚不肯轻易交出宝香炉,不屑多费唇舌,把宝剑一挥,说:“给我搜!”

这一搜,很快把金柜子里的宝香炉搜了出来。钦差见了宝香炉,象饿狼扑食,猛扑过去,一把抓起来。谁知这宝香炉刚一抓起,就猛地一挣,跳到地上去了。大家一见宝香炉掉在地上,就围上去乱抓。结果一人也没抓住,宝香炉几跳几跳,就跳到河下深潭里去了。钦差着了慌,忙派人戽[hù](灌田汲水用的旧式农具,亦称“戽斗”)潭找宝香炉。可潭水怎么也戽不干,宝香炉怎么也找不到。钦差与和尚见找不到宝香炉,互相指责,不停的咒骂。最后还是皇帝下令,赶走了佛活寺的和尚才了事。(讲述人:李仕尧,1983年9月整理)

THE END
打赏
海报
通江民间故事——宝香炉的传说
旧时,通江县药铺乡(现属于通江县至诚镇管辖)的四面山腰有四座庙。它们的名字叫佛活寺、佛龛寺、铜铃寺、鞍子寺。这四个寺,几乎在同一等高线上。每寺相……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