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县红光镇历史著名人物:徐炳唐

进士徐炳唐,字玉山,进士,系南江县玉堂(今红光)乡一村徐家梁人。生于嘉庆丙寅年,卒于壬申年,享年六十七岁。

徐炳唐墓(红光镇青山村)
徐炳唐墓(红光镇青山村)

炳唐“生而颖悟,童稚时出语惊长老。”其父思舜虽是“皇清勒授文林郎”,但有名无职。其父死后,家道破落,一贫如洗,给他求学深造带来极大的困难。

然而,贫不移志,穷不辍学的徐炳唐,宁可多食粗,鲜食精,也要省出一些大米卖了,用于买书,求师读书。他的妻子杨氏,虽出身书香门第,但学无就,善刺绣。最初她多方劝夫休学,事医糊口。而炳唐非但不愿从医,且认为那是下贱的职业。杨氏见夫求学心切,上进心强,意志坚毅,锲而不舍。从此起五更,睡半夜,一方面为攻书的丈夫作伴,一方面在一盏昏黄的桐油灯下飞针走线,刺绣裹肚(古时一种束在腰间装钱的工具)和童帽,托人拿到市场上出售,攒下银钱,供丈夫读书。

炳唐的家是一座三合小院,除了屋后有个长满松树的小山梁,其余三面都是农田,一到夏天,蚁虫乱飞。晚上,他只好坐在床上的蚊帐里读书作文。因此,他的妻子也常常坐在铺里,为他掌灯捧砚。为了不影响妻子料理家务,炳唐利用白天小憩之机,把墨汁磨好,倒在一个茶碗的底座里,再放进一些碎绸片,权当墨盒。为了省钱,徐炳唐要好几年才缝一套衣服。一到冬天,身裹棉被,脚踩烘笼,仍坚持伏案读写。平时,下装脏了,他就钻进帐内,将裤子脱下,用被子捂着下身,让妻子拿出去洗净晾干后,收进屋,在帐内把裤子穿好,方才出门做事或会友。

到后来,子女多了(共三男三女),家庭经济越是困难。而炳唐不但自己专心攻书,而且还循循善诱地启发孩子认真读书,鼓励他们永远上进。为了让他的孩子都能成为有志之士,他把自己的一篇文章《不专心致志贴不得也)用几张大白纸写好,张贴在室内墙上,指导孩子诵读。文章中写道:“望其得,则当用其心……望其得,更当励其志。”“有心而不用其心,用心而自纷其心,天下有纷其心而有得者乎!虽聪明之士,恐亦无此体成也。”并根据他的切身体验,把孟子的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写成条幅,悬挂墙上,反复给孩子们讲解。且用诸葛亮写给他外甥的信中的一句话“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下流矣”去教育孩子。在他的教授和培育下,到后来,他的三个儿子果不负父亲的厚望,长子成为贡生,其余两个均是增生。

学问不昧苦心人。经过三十余年的寒窗苦读,奋力拼搏,徐炳唐在童试、府试、乡试中连连获捷。曾任龙安府(今四川平武县)视学。而家中仍然过着采芹食饩[xì]的清苦生活。

由于家贫,徐炳唐以教读为业。他先在本乡,尔后在长赤、沙河、南江公山书院等地游庠设馆,传道授业,同时继续攻书习文。由于他博学多才,教授有方,很快教誉远扬,有志之士,慕名而至。仅三年两载,增生、廪生、贡生、举人多出其门。真乃“一邑文风柞兴,实君一人之力。”

炳唐从教,最初意欲酬资,而后却意在育人,不在求财。所以在他十余年教坛生涯中,仍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要赴京会试,连盘缠都不足。

同治辛未(1871)皇都又该举行国试了。是年,炳唐已是六十有六了,他决意进京赴试。然而手中资力不足,如何是好!把他母亲的唯一遗物—一对白玉手镯和妻子的全部手饰卖了,仍不够数,又咋办?经过夫妻俩一夜合计,最后决定去向幺媳妇石氏的娘家借钱。虽然徐炳唐和石贤炳是儿女亲家,但是古有“人亲财不亲”之说。为慎重起见,他特地用一方红绸写了借约,让妻子随同幺媳妇石氏去石家借了三十两银子,方解燃眉之急。进京后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

徐炳唐中了进士后,本应分发,但尚无恰当地方,只好暂留京侯缺。

按当时有关规定,凡留京待分官员,必须参加习训礼仪。可是徐炳唐家道贫寒,负债会进,连留京的生活费都靠习书卖字,为人写状纸来维持,哪还有钱参加受训习礼呢?

次年,徐炳唐被分发甘肃,任兰州正堂。赴任前必须朝见皇上。

徐炳唐被传进宫朝见。他进宫后,并不被金碧辉煌的殿堂所惊,却被一幅幅红底金字楹联所感。当其朝见跪退时,他斜目窃视那些楹联,甚至抬首欣赏,根本不知朝见时还有俯首跪退之礼。结果罪得“红面视君”而取斩。故清代进士、徐炳唐的同年友、南江县正堂孙清士在撰写徐进士的墓志中叹道:“天道无知,待玉山何如此之薄也!”但是,徐炳唐的人格、品行、情操、才智深得孙清士所仰慕。故撰碑联云:“姓字曾邀明主选;文章堪作后人师。”(作者:杨荣春)

THE END
打赏
海报
南江县红光镇历史著名人物:徐炳唐
进士徐炳唐,字玉山,进士,系南江县玉堂(今红光)乡一村徐家梁人。生于嘉庆丙寅年,卒于壬申年,享年六十七岁。 徐炳唐墓(红光镇青山村) 炳唐“生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