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鼓寨村地处通江县南春在乡。清道光《通江县志》记载,“山有石如鼓,每逢夜深有鼓声自山寨传出,故村以寨名,其地扼通(江)达(州)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此处,讲的就是擂鼓寨,其山顶为平台,范围广达数百亩。
1984年,通江县春在乡擂鼓寨村村民赵明浩在家的后山坡上捡到了大量的似斧头、锤、矛、锉样的石头,1987年全国文物普查时,省文普办追踪考察确定了该遗址——擂鼓寨新石器遗址。
1989年,省文物考察队前来试掘,在擂鼓寨村二社试掘成功,在70平方米3米深的三个考古坑出土文物30多袋,整理出石器812件,陶片19873件,并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再次试掘,试掘面积100平方米。通过历时40天的挖掘,文化层深3米,分为9层,3个考古坑共掘出陶、石器20685件(片),其中陶器制品19873件(片)、石器及石器半成品812件(片),但较为完整器物只有石器与陶纺轮,其余陶片残破。
2002年,在县文管所和乡政府的支持下,赵明浩老人在自家堂屋内创建了“擂鼓寨文化陈列室”。
2008年擂鼓寨新石器遗址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擂鼓寨遗址的文化内涵较为复杂,出土陶器可分为3个阶段,其间是连续发展,没有明显的缺损与毁坏。陶质以夹沙陶为主,陶色以黑灰陶为主,次为橙黄陶、褐陶,而黑陶、灰陶、红陶较少。器物所施纹饰,在第1阶段较为发达,在一件器物上常为两种以上交合文饰,主要种类为划纹、方格纹、绳纹、凸凹弦纹、戳印纹、波浪纹、附加堆纹,菱格纹、蓖点纹和镂孔等。出土石器可分为细石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三大类,以磨制石器为主。细石器为燧石等,共出土4件,均为刮削器;打制石器有肩石锄、尖状期等;磨制石器为斧、凿、镞、矛、石球、盘状器等。
参考:
1、腾讯网 http://cd.qq.com/a/20131025/002419.htm
2、巴中传媒网 http://www.bznews.org/wenhua/201707/245696.html
3、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3%82%E9%BC%93%E5%AF%A8/19385439
[…] 擂鼓寨遗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