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墓碑在恩阳区和平乡桂花村,从碑文里反映出:清朝初年大规模向川北移过一次民,不是传说的移民由湖广而来,还有从内地而来的;移民来此,土地不是指定或分配,而是自由插占。这儿的张姓来自成都。此碑建于1838年(可称古碑),反映时间500年,别于一般墓碑,具有史料价值。
紫阳夫子谓墓前三尺必竖之志石者,以其志者源之志功业,使后世观志而有所考也。稽始祖学公前代,大明时世居成都华阳县,一传武公,再传宗富公,三传积公(字敬溪)。于明季候,敬溪公乃迁秦之朝驿斗门村,复迁蜀之广元两会保。四传朝天公而生始祖学公焉。此本源之可考而知者也。于本朝定一鼎之初,率长房启方公插占大咀山,皆本邑下在城乡也。基业宏开,后裔昌达,又功业之可考而知者。公故卜葬于斯,虽旧有碑铭,代远年湮,实属岣嵝,而生卒无考。迄今,枝叶繁茂后,立石刻,叙府氏、后派,备细载记,以昭兹来许。传后之继起者亦有考于斯文。道光十七年立。
翻译成白话文如下:
紫阳夫子说过,墓前必须竖立三尺高的墓志石,因为墓志石上刻写的志文记录了逝者的功业,让后世的人通过阅读墓志可以了解逝者的生平。考察我们的始祖学公的前代,在大明时期,他们世代居住在成都的华阳县。传到第一代武公,再传到第二代宗富公,第三代是积公(字敬溪)。在明朝末年,敬溪公迁移到了秦地的朝驿斗门村,后来又迁回到四川的广元两会保。到了第四代朝天公,我们的始祖学公就出生了。这些都是可以通过考察得知的家族源流。
在本朝建立之初,我们的长房启方公在大咀山定居,这里属于本县下在城乡。家族基业由此开创,后代繁荣昌盛,这些功业也是可以通过考察得知的。因此,公选择在这里安葬。虽然以前有碑铭,但由于年代久远,碑文已经模糊不清,逝者的生卒年月也无法考证。
到现在,家族枝叶繁茂,我们立下这块石刻,详细记录了家族的姓氏、后代的支派,以展示给未来的子孙。希望后世的继承者也能通过这些文字来了解自己的家族。这是在道光十七年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