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老会,又称哥弟会,袍哥汉留等名。为什么称“汉留”呢?起源于郑成功,他收复台湾后,为了灭清复明,在民间组织团体,以光复明室。待他探知吴三桂潜蓄异志时,便派遣部将陈近南去四川雅州(今雅安市)联合反清同志,广招中下层群众,开精忠山,宣传民族主义,名曰汉留。

在清代是禁止民间组织和加入哥老会的,一般地方官员都有明令规定。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巴州知州雷尔卿,对于哥老会是“于州署前置大木秤杆,缉获魁首,倒悬立毙”。对哥老会的镇压手段是极残酷的。

哥老会
哥老会

民国初,巴中县的哥老会便已形成气候。那时帮会林立,各码头有帮,各行业有会,会中又有帮。如巴中县土产同业商会里,便有顺帮(顺庆府商人)、渝帮(重庆市商人)、申帮(上海市商人)。各行各业内按同乡组成帮,帮中称兄道弟,又都加入一个大型组织哥老会。开初的哥老会组织,是分等级的。

巴中人过去常说:“仁字号的钱,义字号的权,礼、智两号‘动脚拳’”。又说:“仁字讲顶子,义字讲银子,礼字讲刀子,智、信两字袍哥满身都是虱子”。袍哥的堂口分仁、义、礼、智、信,仁字号的袍哥,大多是有功名的,如军政界官员,名流士绅。义字号大多是军警宪特、公务员、地主、豪绅。礼字多是水旱两道和奔走四方的劳动者,散兵游勇。智、信两堂,多是手工业劳动者,城市贫民等。不能加入哥老会的人是:一惊(看相、算命的)、二培(卖打药的)、三飘(求张罗要钱)、四彩(耍把戏)、五猜(摆赌摊)、六风(行骗)、七聊(唱戏)、八推(理发)、九修(修脚)。从这九类人不能加入哥老会,不仅看出哥老会初期,有严格的等级制,还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人们对艺人和劳动者的卑视观念。

到了民国二十八年,哥老会组织吸收人员就不择“襟襟片片”了,即不分贵贱、贫富、贤愚了,只要求“身家清,己事明”、“无夹灰剪口,天穿地漏”,任何人都可加入哥老会。到了民国三十年,巴中县男姓成年人无不参加袍哥组织,以嗨了袍哥为荣,在社会上才“吃得开”。

参加哥老会的时间,大多在每年旧历正月十八日的迎宾会,五月十三日的单刀会,七月十五的中元会,腊月二十五日的团年会,四个时期举行入会仪式。地点在本堂的茶馆,或寺庙,同业公会等地设立香案,正中必悬挂关羽画像,两旁对联:“有忠心方可聚会;无义气何必焚香。”“三人三姓三结义;一龙一虎一圣贤。”参加袍哥要有“恩、承、保、引”四位拜兄。恩拜兄要执事大哥,承拜兄要当家三哥,保拜兄要红旗五哥,引荐拜兄则不分大、二、三、五、六、八、九、十排的袍哥均可。

加入仪式开始,先由总舵把子向关羽像叩头,然后是大哥叩头,再由排行秩序叩头号。总舵把子执事大哥坐正中,大、二、三、五哥依次排坐,兄弟伙分立两旁坐定红旗五哥离位向执事大哥丢一“歪子”——它源于古代军人身穿甲胄,不便行大礼,是一种斜出左脚,将半侧身子前倾,作骑马桩式,双手高拱,但拱手时要将两根大拇指竖起作揖。意谓在任何压力下,绝不屈服。高声说:“向大哥请令”。执事大哥答:“令出原堂”。红旗五哥则宣布入会仪式开始。

接下来是五堂法式:一堂“访山”。即用四言八句,介绍我国历史上讲义气的英雄人物。二堂“团江”:用袍哥术语向新入会人介绍五排以上拜兄的姓名、简历,让彼此认识、了解。三堂“过江”:即宰“长冠”(雄鸡)给新入会人滴雄鸡血酒。四堂“宣誓”:引荐人将新入会人带至堂中,向执事大哥丢“歪子”礼后,再跪着关羽像前,引荐人高声说道:“经小弟考察,某某自愿加入本会”。接着是新入会人跪在宣誓:“关圣帝君在上,下跪弟子某某,今蒙某大哥的恩,某三哥的承,某五哥的保,某哥子引荐,我自愿入某某社。今后如果上不认兄,下不认弟,不为我社效力,不得好死”。誓毕,喝血酒,叩头,由大哥宣布排行,红旗管事五哥办理“进册”登记手续。

五堂“出山”,就是仪式结束,明确哥老会内纪律,大家入席吃酒,尽欢而散。袍哥内部,纪律严明,如违反内部“香规社矩”,轻则“挂黑牌”、“打红棍”、“搁袍哥”(开除)。重则“吹灯”(挖眼)、“断响”(拔舌)、“砍桠枝”(宰手断足)。严刑是“三刀六个眼”、“自己安刀自己宰,自己挖坑自己跳”,当场自杀。对于一些违反“香规”(指香结拜时定的内部法规,如服从指挥决定不背信弃义)社矩(哥老会内的纪律,如不在社内说长道短,拉帮结派)又不服从处置,或找人说情的人,就要传堂“坐草坪”,当场宣布“罪状”,予以处理,还要加上“拉稀摆带,喊黄掉底”给袍哥丢脸的话语。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