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活跃在巴山深处的一支文艺轻骑一巴中县渔溪区文学艺术协会

渔溪,位于巴中、苍溪、阆中三县(市)“金三角”,距巴中市区36公里,为巴中西部政治、经济、文化、商贸重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活跃在巴山深处的文艺轻骑——巴中县渔溪区文学艺术协会(简称渔溪文协),就诞生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一、渔溪文协的筹备与建立

渔溪山川秀美,人才辈出。大自然的神功和勤劳的祖先不仅给渔溪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如月亮岩、关帝庙、古凉桥、渔溪寺、步月塔等)和美丽的民间传说(仙女石、酒店垭、青木桥、九龙捧圣等传说),而且渔溪的青山绿水也孕育出了众多的文人和艺士,如邓世杰、余必显、白宗湘、肖大远、刘依若、李高民、朱文哲、熊新文、蔡大勇、李利春、李利民、徐宇等,这些文艺志士也是二十世纪活跃在渔溪当地的文艺爱好者,他们有多人的文学作品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或有作品文集出版,有些人的文艺作品还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但是,大家都是各自为阵,散打散闹,不成气候。

1992年1月渔溪文协理事会部份成员和协会顾问、渔溪知名人士合影
1992年1月渔溪文协理事会部份成员和协会顾问、渔溪知名人士合影
(前排左起:1王乘国、2张友良、3罗泉育、4黄朝志、5卜新烈、6宋巨伯,二排从左至右:李利春、张文彬、李利民、张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艺的春天到来了,渔溪的文学新人不断涌现,文艺创作活动也在渔溪境内空前高涨。为振兴山区的文学事业,组织广大文学爱好者相互交流,共同提高,1989年11月至1990年2月,文艺爱好者、渔溪供销社职工李利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和工作下乡的机会,将渔溪各个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各乡镇的文艺爱好者,如渔溪的胡祥章、蒲春、曾卉、蔡大勇、吴高泉,酒店的陈发勇、胡敏、张云程、周国如、熊亚夫,青木的彭涛、文政、文永福,三河的余烈,九镇的佘登全、赵兵,和平的谢强等,特别是渔溪原有“步月文学社”的部分会员,共20多人联络和组织起来,重新组建成了新的“步月文学社”。1990年2月新的“步月文学社”在酒店供销社正式成立,制订了文学社章程,并选举出了新的理事会:理事长李利春、副理事长陈发勇、胡敏(均为酒店学校教师),秘书长吴高泉(渔溪中学学生)。1990年3月文学社第一次全会决定,由会员共同集资创办《山月》文学杂志,作为文学社会刊,并成立了编委会,其组成人员是:主编李利春,副主编陈发勇、胡敏,责任编辑曾卉,评论张云程,刻写熊亚夫。1990年4月《山月》(第1期)正式出版面世,该刊为16开32页,刻写油印,印刷数量300册,入刊作者39位,入选文学作品39篇,开辟有散文、小说、诗歌、散文诗等栏目7个,免费发放给会员和文学爱好者。《山月》出版发行后,在渔溪当地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深受广大读者的好评,也赢得了众多的读者群。鉴于此,在文朋诗友的建议下,又经多方征求意见后,为大力振兴渔溪的文学事业,更好地开展文学活动,1990年10月文学社第二次全会决定组建“渔溪区文学青年联谊会”,并于10月13日正式成立,制定了新的会章。联谊会下设理事会和编委会,分别负责协会的日常事务和会刊的编辑工作,其组成人员为:理事会理事长胡敏,副理事长李利春、刘武祥,秘书长李利民,副秘书长吴高泉,理事陈发勇、冯跃、余烈、李清逸等13人;编委会主编李利春,副主编陈发勇、李利民,责任编辑胡敏,编委刘武祥、吴高泉、冯跃、余烈、张跃才、李清逸等8人,并在渔溪供销社召开了成立大会,参会会员和文学爱好者达130余人。

渔溪文协当年创办的部份会报、会刊
渔溪文协当年创办的部份会报、会刊

联谊会成立后,在积极开展笔会、研讨会等活动的基础上,1990年12月、1991年3月又先后由会员集资出.版了《山月》会刊两期,打字油印,16开32页码,印刷数量150册,开辟有散文、小说、诗歌、校园春笋、名家名作等栏目10个,免费发给会员和文学爱好者,发展会员20余人(不向会员收取会费)。加之会员的作品不断在全国各级报刊大量发表,特别是会员李利民(渔溪医院职工)的文艺作品已多次在全国大赛中入选并获奖,在渔溪众多知名文艺人士(蔡大勇、李高明、邵维森、熊新民、卜新烈等)和巴中县文教局领导的支持与帮助下,联谊会讨论决定将“渔溪区文学青年联谊会”更名为“巴中县渔溪区文学艺术协会”,并向巴中县民政部门申请注册后正式成立。

经过近两个月的筹备,在巴中县文教局、文化馆、文艺创作办公室、渔溪区j真委、区公所的关心与支持下,“巴中县渔溪区文学艺术协会”终于在1991年12月被巴中县民政局批准注册。该协会于1992年1月11日在渔溪区职业中学隆重召开了成立大会,巴中县文化馆副馆长、创办主任黄朝志,渔溪区委书记罗泉育,渔溪职业中学校长卜新烈等出席大会并讲话,30多名协会会员和80余名渔溪区文艺爱好者参加了大会。协会制订了新的章程,选举了新的理事会:理事长李利春,副理事长李利民、陈发勇、张敏(渔溪医院职工),秘书长张文彬(渔溪中学教师),并聘请黄朝志、熊开达(巴中县文化馆创作员)、冯彬(巴中县书画艺术社社长)、罗泉育、熊新民(渔溪区委宣传委员)、刘兆型(渔溪文教办主任)、卜新烈等7人为协会顾问。

二、渔溪文协的发展和业绩

巴中县渔溪区文学艺术协会的成立,不仅开创了渔溪正规文艺社团的先河,也是巴中县有史以来第一个经民政局批准注册、专门从事文艺创作活动的民间组织。成立之后,巴中县广播电台、《巴中文艺》都进行了宣传和报道。该协会也先后在巴中县境内发展正式会员50多人,所有会员都是活跃在当地的业余文艺爱好者,有机关于部、医生、营业员、工人、回乡知识青年、学校教师等,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渔溪籍人。渔溪文协在没有一分钱财政拨款,所有的办公和活动经费都靠协会自筹的情况下,广大会员在理事会的带领下,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在历时近5年的岁月里,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后,挤时间抢光阴,积极进行文艺创作,努力开展各种文艺活动。开展活动没有经费,大家主动筹集;举办展览没有展板,会员动手自己制作。大家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在近5年中,先后与渔溪区公所、妇联、医院、工商所、老龄协会、渔溪镇党委政府、渔溪职业中学、镇中学、三河丝棉厂等单位和企业合作,举办了“巴中县渔溪区首届文学艺术作品展”、“纪念三八妇女节图片展”、“初保工作图片展”、“李利民文书画作品展”、“渔溪农贸市场建设纪实图片展”、“9-9尊老书画展”、“渔溪二李(李利民、李成大)书画作品展”、“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大型图片展”等8次展览,举行各种文艺研讨会、笔会80余次;会员的文艺作品有200余篇(幅)在50多种全国各级正规报刊、书籍上发表,并有2人10次在省级以上文、书、画大赛中获奖,1人的书画作品还被选送到日本、朝鲜和美国等国家展览。5年中,协会共出版会刊《山月》4期、会报《百花活动月报》50余期,会员有多人也先后被《四川农村报》、《通川日报》、《锑都文学》、《南疆诗刊》、《书画艺术家报》、《卫生防疫妇幼报》、《大巴山医药报》、《巴中科普报》、《巴中周报》、《巴州报》、《巴中文艺》、《梨花雨报》等报刊聘为重点作者、通讯员、特约记者和特约编辑。渔溪文协也以活动广泛、成果显著,为渔溪的经济和文艺事业做出了贡献,赢得了社会的广泛承认和广大干群的称赞,并多次受到巴中县民政局、巴中县文教局等主管部门的表扬和表彰,1992年12月、1993年12月巴中县文教局还曾以《渔溪区文协繁荣创作结硕果》、《请看,青年文学艺术创作硕果累累》出过两期文教专刊在全县通报表扬,渔溪文协的先进事迹也先后被《巴中科普报》、《四川农村报》、《经济与文学报》以《渔溪文学艺术协会活动成绩斐然》(1994年1月1版)、《巴山深处翰墨香——记巴中县渔溪区文学艺术协会》(1992年9月18日4版)、《红杏出墙又一春——记巴中县渔溪区文学艺术协会》(1994年3月23日4版)进行了宣传与报道,当年渔溪文协在巴中已有良好的声誉。1994年11月该协会经巴中市(现为巴州区)民政局批准,又升级更名为“巴中市青年文学艺术协会”,会址也由渔溪镇文明街7号搬迁到恩阳镇大石坎街63号,并在巴中境内广泛发展会员,会员遍布整个巴中地区,协会的活动也更多、更广。

1995年上半年,受市场经济汹涌大潮的冲击,特别是在川军外出打工潮的强烈冲击下,协会会员,特别是协会理事会成员,大部分都外出到广东、北京等地打工,该协会活动逐渐减少,会刊《山月》停刊,仅会报《百花活动月报》(打字复印,16开4版,每期50份,开辟有散文、小说、诗歌、协会活动等栏目)由李利春在北京继续按月出版发行,并维持到年底。1995年12月,该协会终于因活动开展困难、办刊经费严重缺乏,未在民政部门继续登记注册而自动解散。

社会团体登记证
社会团体登记证

作者:李利民

THE END
打赏
海报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活跃在巴山深处的一支文艺轻骑一巴中县渔溪区文学艺术协会
渔溪,位于巴中、苍溪、阆中三县(市)“金三角”,距巴中市区36公里,为巴中西部政治、经济、文化、商贸重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活跃在巴山深处的文艺轻骑——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