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中县城风貌格局揭秘|巴州城(巴中城)垣兴废述略

经嘉庆二年(1797)九月、十月两次劫难,巴州城遭到毁灭性破坏:城墙倾圮,街道阻断,衙署火烧,民舍损坏,宕梁书院、崇圣祠、武庙、申明亭等公共设施被毁,城市基础设施荡然无存。虽经上任知州刘传经的惨淡经营,州城处处仍掩饰不了战争留下的满目疮痍,简直就是一座破城、荒城。

李天培上任伊始,认为当务之急是建州署、修城垣。面对城市建设的诸多棘手问题,李天培迎难而上,没有退缩,没有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坐而莅事,他要干些事,干些大事。他决定,公署、城垣同时建,两全其美。反正“城建”的摊子铺起了。 对州署主要是增修。李天培在原署旧有的基础上,命工匠拓展面积,创新规制。署外是照墙,翼以“八”字长垣,三面均为民房。州署首进为三间头门,左边为常平仓,右边是监狱。再进是三间义门,中间列甬道,树圣谕坊一座,内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东边是吏、户、礼、仓、盐科房五个办公室,三间差厅、库一间,西边为兵、刑、工、承发科房四个办公室,东西共九个科房;上为三间大堂,左右各房屋一间。又进为宅门,左右房屋各一间,中间建一亭,连接二堂,左右厢房各三间;二堂有三间房屋,十三年后,也就是道光元年(1821),时任知州陆光宗在左右房题写“民鉴堂”,这是后话。又进为内宅门,左右厢房各三间,三堂五间,其左翼建榭屋三间,内室俱庳狭,不及前面房屋闳敞;三堂后,有亭一座,外为空地,围绕两层围墙,杂植花木果蔬;二堂之左,是东花厅五间(十三年后,额题“话雨轩”,仍为陆光宗书)、左厢房三间,后面是三间厨房(厨房后,道光八年,也就是公元1828年,时任知州陆成本掘井一口,取名“醒心泉”),右边是西花亭三间、右厢房两间,后为三间书房。民国初年,推行新制,废除满清政府“九科房”建制,另设司法、行政两股办公处于此。

清道光年间巴州城示意图
清道光年间巴州城示意图

民国七年(1918),靖国军纵队长郑启和驻巴中,于县署后建新式楼房一幢办公,民国十五年(1926)毁。新州署为深宅大院,连檐接栋,规模宏大,气象庄严。今日看来,一点也不逊色于一些地方政府的豪华办公楼。修建城垣,首先选定基址。李天培将原州署西南一带缩进十分之二,东北仍依原州署旧址划定建设面积。清代城市重建规制一律按明代旧式。康熙元年(1662)之后,《大清会典》明文规定:“捐修城垣,务照旧式坚筑取结。报部如不合旧式,并三年内塌坏者,管工官役该督抚指名参处”。(《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一百二十七《工部·营缮清吏司·城垣》)国库不拨款,李天培便用买进有余的军粮作为修城费用,雇募工匠,开采山石,伐木垦土。附近乡民义务劳动,每户运石四块,完成任务后就回家从事生产。数月之间,石料俱集。施工期间,不论天晴下雨,李天培亲自到施工一线监督。他千方百计筹措筑城所需工钱,不挪用一钱公款,也没有给州民摊派款项,增加负担。竣工的新城垣高一丈五尺、厚一丈,周二里五分,计七百余丈,有垛口一千一百一十九个,并分建五门,五个城楼改额为:东城楼名“新泰”,西城楼名“庆成”,南城楼名“文焕”,北城楼名“奠瓯”,新增建小东门城楼名“毓秀”。新筑城垣固如金汤,为一方保障之资。

THE END
打赏
海报
古巴中县城风貌格局揭秘|巴州城(巴中城)垣兴废述略
巴州建城垣有文献可考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汉和帝永元三年(91),迄今已192梁广县年历史。 汉和帝永元三年,益州巴郡分宕渠县(治今渠县土溪镇城坝)北境(……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