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名由来新说

今通江县域西魏建县,尔后或分或合,或置或废,几经更易。唐高祖武德8年(625年),复分始宁郡置诺水县时于县地置壁州,辖诺水、白石、符阳、广纳、东巴等五县。唐天宝元年(724年)改诺水县为通江县。宋神宗熙宁5年(1072年)废壁州时,白石、符阳二县并入通江县,由此奠定今通江县的基本范围。

唐天宝元年改诺水县为通江县。所以要这样命名,据说是“以邑枕巴江”之故,这种说法见于《太平寰宇记》,比较正统。但仔细考求,觉得理由并不十分充足。诺水并非巴江,说邑枕诺水倒还是事实,说“邑枕巴江”只是泛泛而论,正像巴山蜀水可以代指整个四川一样。为什么要把原来坐得很实的诺水县改名为通江县呢?单单这样解释,似乎于理不合。就算“邑枕巴江”可以成立,又与“通江”二字有何联系?

诺水县何以改名为通江县,还有一种说法是,“通江者,通于江也”。当然,这个说法似乎也好像不无道理。但多想一下,仍有疑窦。“江”是长江的古称,通于“江”的江绝不会是随便指一条什么江。诺水经渠水入嘉陵江通于长江是实,但以中国之大、江河之多,通于长江的河流又何止诺水一条呢?至少也该有数十条之多吧!为什么独独要把诺水县更名为通江县呢?

对这个问题还有第三种说法。“诺、宕二水在县境内相通”,故名。其实,像这样两条河流在一县之内交汇也并非绝无仅有而是十分平常,比比皆是,仅从这点出发进行认定也缺乏必要的根据。

一个县更改名字,不应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肯定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并非随心所欲望文生义的结果。从这点出发,我想,诺水县易名为通江县的真正原因可否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呢?

第一,原名诺水县不能全面反映当时境内的地理关系,为了更接近实际,做到名实相符,更易县名是有可能的。时诺水县所辖地区实际上包括宕水流域的大片土地,从地域面积上讲甚至超过了诺水流域。在狭隘的地方观念的驱使下,从名分出发,宕水流域的官绅士民为了求得名分上的“公平”,完全有可能提出更易县名的要求。

第二,原诺水县辖区范围发生了变化,为了区分新旧,需要更易县名。唐天宝元年,壁州属县易名,将唐开元23年所置的太平县改为东巴县,而东巴县又与诺水县接壤,是否对两县县域作过局部调整(这种做法,历史上并不罕见),为了分清这种关系,也有可能通过更易县名来实现。

第三,改原诺水县名为通江县,很可能参照邻封难江县(今南江县)。诺水县之西是唐时的难江县地,难江置县在梁武帝普通6年(525年),较易诺水县名为通江早217年。难江县地山势险峻,河道盘曲狭窄而水流湍急,无法兴舟楫之利。其本志云“县以江水难涉名”。通江县地虽与难江县同在大巴山麓,但诺、宕二水早通舟楫,是水上通途,“通江县域,上接汉沔,下连渠达,川陕黔鄂之交通,夔渝梁垫之往来,莫不以此为捷径。”(民国续修《通江县志稿》)对难江县而言,说通江县“通江”是不为过的。

以上仅是个人臆想,能否以一种假说存在,还需要方志、地名部门诸君进一步考证。
作者:曾星翔(1946--2014)

THE END
打赏
海报
通江县名由来新说
今通江县域西魏建县,尔后或分或合,或置或废,几经更易。唐高祖武德8年(625年),复分始宁郡置诺水县时于县地置壁州,辖诺水、白石、符阳、广纳、东巴等五……
<<上一篇
下一篇>>